萬小妹++劉瑞璞
摘 ? 要:Trench Coat是所有外套類型中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創造了一戰和二戰時期的服裝傳奇,它是男裝設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經典和具有仿生功能的典范,其所有的細節設計和面料創新上都使功能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這種不可超越的務實精神造就了它充滿貴族血統的紳士符號。
關鍵詞:Trench Coat;實用主義;細節;經典永恒
中圖分類號:J53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72-02
Trench Coat,直譯為“塹壕外套”,我們習慣把它稱作“風雨衣”。它是一種既可以防風擋雨,又可以防塵御寒的全天候外套。它的誕生和保留至今的每一個充滿貴族血統的密符都承載著風雨洗禮、戰火錘煉的歷史信息。因此,它的每一細節元素都堪稱經典,而這些奇跡的誕生都伴隨著英國兩家古老公司的發展史。
一、Trench Coat與兩家古老的英國公司
倫敦的陰雨氣候決定了英國紳士裝具的構成特色,雨衣也是他們的日常服裝,最早的防雨布是蘇格蘭膠布(Inverness),它是采用兩層布之間夾入橡膠的方法加工而成,1836年以后進入維多利亞時代叫斯力克(Slicker)雨衣,因為它常作為乘船雨衣而得名,但夾入橡膠仍然是它防水的主要手段。然而,它與披肩外套相比缺少都市化氣息和貴族氣質而不被社交界重視。
19世紀五十年代伊始,雅格獅丹(Aquascutum)的出現改變了雨衣外套的走向。1853年該公司利用柔軟的天然纖維研制成功了優于傳統膠布的防水面料,這種既防水又透氣的面料在當時稱得上是高科技產品了。“Aquascutum”這個詞在拉丁文里的意思是“防水”,時至今日,雅格獅丹已成為了高品質和典雅風格的代名詞。雅格獅丹的發展時期正是戰事頻頻的年代,而也正是戰爭造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品牌。1854年克里來亞戰爭爆發,雅格獅丹公司把剛研制成功的防水羊毛面料制成英軍野戰大衣迎戰俄羅斯軍隊,此時已是發明縫紉機(1845)之后不到十年,使外套成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雅格獅丹研制的這種外套成為了當時英軍對抗俄羅斯惡劣天氣的有效武器。后來在一戰和二戰英軍的塹壕服都大顯身手,雅格獅丹的名字便從攝政大道的時尚社區走向了戰場,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它又征服了包括皇室在內的上層社會,最終成了年青紳士的標志。
然而,從現代科學的指標衡量雅格獅丹研制的防水羊毛面料,與其說是防雨布不如說是有一點防雨功能的毛織物,用天然織物創造真正意義上的防雨布的卻是它的對手巴寶莉公司。如何擁有雨天和平時氣候兼顧的面料,巴寶莉公司后來者居上,于1888年成功地研制成具有劃時代的防雨織物華達呢(Cotton Gabardine)。他將細羊毛作為原料,加大織造密度,利用羊毛會因氣溫差和濕度的改變產生纖維伸縮的原理,當濕度上升時,纖維膨脹,織物密度加大,使本來密度就很大的織物更加緊密,纖維之間的空隙完全達到隔水的作用,再加上羊毛纖維固有的阻水性鱗片結構,形成水滴長時間不內滲的效果。而它的透氣性和柔韌性是膠布和油布都不能比擬的,不僅雨天可以使用,還具有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的全天候的理想功用。在1914年布爾戰斗中,英國軍官們也穿著巴寶莉公司專制的風雨外套,據估計,在一戰期間有50多萬英國官兵都是穿著華達呢大衣,幾乎成了一戰時期的制服,塹壕外套的得名便由此誕生。由于戰線的不斷擴大,塹壕服用量的增加,雅格獅丹公司也加入進來,它們的并肩作戰成為了一代佳話(見圖1)。
今天Trench Coat成為紳士外套的經典,是因為它在男裝歷史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它在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為英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巴寶莉公司和雅格獅丹公司名聲大噪,與此同時,Trench Coat也被披上了貴族血統的“外衣”。現在一提到Trench Coat,人們也只會想到它那獨特的外觀和細致入微的功能性設計,而創造它們的公司便顯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因為歷久彌新的是它那無可更改的元素成了紳士恒久的標簽。
二、保存“傳統”
戰后Trench Coat不僅沒有被拋棄而是更加大放異彩,并且被英國紳士們定格為瀟灑出行的標志。進入民主、文明社會,殖民地也紛紛成為獨立國家,像戰敗的德國、日本也在焦土中復興起來成為經濟大國,塹壕外套仍然在這些國家流行。究其原因,當然是它近乎完美的設計關注的是人的生命,即以實用主義為首要目的,而不是戰爭的勝敗。戰爭造就了塹壕服,也造就了這種敬畏生命的傳統。所以,對于紳士而言,與其說穿在他們身上的是一件衣服,不如說它是一段歷史,或者是一種文化的象征。
巴寶莉和雅格獅丹不變的是對待傳統的堅守,在他們看來,“傳統是企業的生命”,英國的傳統精神是他們的核心和本質。但他們對待“傳統”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詮釋。
巴寶莉的商標上用拉丁語寫著“PRORSUM",意思是“向前看”。托馬斯·巴寶莉不是以商人的視角,而是以科學家的眼光在打造他的品牌,這樣出來的產品才是可靠的,有生命力,才不被歷史所淘汰,這就是英國人務實的傳統。雅格獅丹尋求的是簡潔的功能主義,它把能夠合并的功能都盡可能的合并,不追求功能的極端化,而是集約化。
三、細節的精準表達是塹壕外套的生命所在
對每個細節的精準表達是Trench Coat的生命所在(見圖2)。雖然它們完全沒有了當時的用武之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成了擺設。而恰恰相反,正因它精準表達的真實性,才有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這也是識別真假紳士的試金石。
標志性的拿破侖領,頸部有防護拌,為可拆裝式,形似倒三角,具有皮帶扣和紐扣裝置。需要防護時(風、雨、雪、寒),將翻領豎起,扣上領座上的風系鉤,再把隱藏在翻領后邊的防護拌移至前領接縫處,用皮帶扣固定,不用時再放回原處,翻領復原后防護拌呈隱蔽狀態。
前門襟靠下擺處有個暗藏的搭扣,運動量較小的時候扣上它可以防風擋雨。
右肩擋雨布的特別設計隱藏著特別密碼。我們知道,男裝搭門習慣為左襟搭右襟,當門襟和領子全部封閉時,從身體左邊來的風和雨會被擋在外邊,而右邊的風雨會通過左襟的縫隙進入。為解決這個問題就在右襟肩部設計一個可以和左襟連接的擋雨布,當左襟關蔽時,將其駁領角插入右襟上邊的擋雨布內側并與其間的暗扣連接,這就形成了具有左右防風雨功能的復合型搭門構造。因此,只在右肩上設擋雨布便成為塹壕外套的慣例(只設在左肩上會成為贗品)。
后背的防雨披肩在肩背部形成懸浮設計,即披肩布與背部(上下層)分離,這是從披風發展演變而來留下的痕跡。上端固定在領口和左右插肩縫線上,當腰帶收緊腰部時使披肩與背部衣身空隙加大,這樣雨水被有效地隔離在披肩以外。值得玩味的是,巴寶莉披肩布的功效設計及盡完美,在造型上它把披肩布下擺設計成中間低兩邊高的波形線,這樣會使雨水向空隙最大的中間快速流動來達到排水防滲透的最佳效果。據說這是由鳥羽毛的生理和外形的啟發而來,成為了男裝史中仿生學的典范。
插肩袖早在克里來亞戰爭的時候就被使用了,當時正是披肩外套開始流行的時候,可見插肩袖的經典結構也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它是為了順應手臂出入袖子的方向設計的,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它的流線造型也是排掉肩部雨水的最佳造型,因此在塹壕外套上運用插肩袖的結構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這種對功能也是對傳統的繼承在塹壕外套中是最忠實的,因為這中間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據說在克里來亞戰役中,英國將軍拉格朗伯爵,考慮到肩部負傷的士兵們穿脫更方便而將上袖結構改設計成插肩袖。至今塹壕外套都沒有改變插肩袖的主體構造,在今天看來它的象征意義更大于實際意義。
口袋設計為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只設計成出入口,并在嵌式斜插袋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角形袋蓋,在中間設一粒紐扣固定,與袋口對應的衣襟內部用里料設計成口袋并擋住大半開口,這樣也方便拿取里面口袋的物品。
后開權深至腰部,并采用箱型封閉式開叉結構。它通過開衩嵌入上窄下寬的褶布,這樣使腿部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同時因為褶是封閉的使雨水和風砂難以進入。在箱式開衩的中間還設有暗襻扣,平時運動量小時可系上,外形更為收斂,當運動量大時可以解開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肩拌、袖帶和腰帶這些部件都采用可拆裝設計。這和野戰有關,首先是便于清洗,最重要的是,危險時可以將它們拆下來連接成繩子。
可拆裝肩拌結構和普通的不同,由上下兩層大小頭構成。裝在肩上的時候,先將小頭插入肩頭位置的串帶,另一端與紐扣扣好,然后把大頭肩拌折翻和小頭肩拌重疊再和同一個紐扣扣好形成雙層肩拌。它的歷史功用是為固定武裝帶、槍械之類的武器。當然,簡裝版的普通肩拌形式多了起來這是大趨勢,這倒使傳統可拆裝的肩拌更加金貴,當多數人忘掉這段歷史時,這種肩拌會提醒人們經典的設計比流行更可靠,更需要記住她。
袖帶是通過卡頭調節袖口的松緊來達到防護作用的。為了使袖帶固定在袖口合適的位置,它是和串帶結合使用的。
腰帶在前后左右對應的位置各有一個D型鐵環。它的功能主要是為攜帶水壺、手榴彈之類的工具或武器而設計的。今天的紳士們絕不會全副武裝地來穿戴它,但這些在今天看來已經毫無用處的部件依然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實在耐人尋味。這也許就是巴寶莉風格的生命力所在;這也許就是紳士們維系社會集團的標識。而雅格獅丹對于D型環的態度卻不那么情有獨衷,它的存在對于今天已無大用,這很符合年輕紳士的意愿。
在工藝上,為達到既防雨又防寒的目的,加入毛質(蘇格蘭格呢)內膽,采用可拆裝式而成為了全天候的塹壕外套。這種技法在二戰中就開始使用了,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巴爾瑪肯外套中也廣泛使用。運用蘇格蘭格布(包括內袒蘇格蘭格呢)做內里,是巴寶莉和雅格獅丹的傳統和標志,由于它表現出純正的不列顛風格和地道的貴族血統,而成為紳士品牌的標簽。
可以說Trench Coat是男裝設計史上強調實用主義的典范,時至今日沒有哪種服裝能夠超越它而成為時尚的文化符號。今天紳士們固守這些幾乎喪失了原始功能的元素,與其說是為防雨不如說是為了暗示什么,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婦人畫報社書籍編集部.The Coat[M].日本:婦人畫報社,1984.
[2]Paul Keers.A Gentleman's Wardrobe[M].Harmony,UK,1987.
[3]Alan Flusser: Style And The Man,Hapercollins[M].United States,1996.
[4]Alan Flusser:Clothes And The Man.Villard Books[M].United States,1985.
[5]Bernhard Roetzel.Gentleman·A Timeless Fashion[M].Konemann,Germany,1999.
[6]婦人畫報社書籍編集部.男の服飾事典[M].日本:婦人畫報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