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非
摘 ? 要:現如今對于全世界而言,日本文化影響力涉及面之寬廣、設計的發達之強盛,早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甚至為人所驚嘆的地步。所以,身處同為亞洲的我們,不得不放開一切顧慮去認真觀察和學習與我們僅一海之隔,雖常被稱為“彈丸之地”卻在文化與設計上蘊含著如此力量的國家。筆者以茶道為觀察切入點。
關鍵詞:日式美感;茶道
中圖分類號:H3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74-02
一、茶道中的“日式美感”
茶道,在日本古代被稱為“茶湯”,5世紀中后葉被稱為“茶の湯”,而近世以來才被稱為“茶道”。茶道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動的思想,后來才發展成為分享茶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主要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而“茶道”一詞則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雖起源于中國,而在日后的發展中,保留東方文化之韻味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內蘊。而最能體現日本茶道美感的便是那些花樣繁多卻不顯冗雜的茶具。日本茶道的基本茶道具包括茶碗、茶筅(用于攪和抹茶粉的圓筒竹刷)、柄勺、茶勺、茶入(裝有抹茶粉的茶葉罐)、茶巾、茶釜、袱紗巾(用于擦拭茶具)、建水、蓋托,每一樣都有不顯多余的用途所在。除此之外,茶具在某種層面上與日本料理所使用的食材一樣,強調同季節時令相應。而對于注重形式感與細節的日本人而言,茶具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調統一,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氣氛。
日本茶道具有獨特的七種美學屬性: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茶道同日本本身的文化特點一樣充滿著矛盾性,正如美國學者Ruth Benedict所說的“菊”與“刀”,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又倡導面對現實的不完美,去學著欣賞缺陷。如茶道中的一些茶碗,從造型到色彩,往往能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包括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第一眼雖不是整齊劃一,卻有著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的單一的美。
簡潔樸素是茶道文化的第二種美學屬性。茶道中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茶庭中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看似沒有精雕細刻,卻體現出一種原始的素雅。讓人用心長時間感受后,能體會到一種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同簡素之美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通過時間的洗滌所透出的一股沉淀的力量。
在茶事進行中,彼此流露出的平常心態,則為自然之美。對茶道而言,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最好的狀態似乎就是自然無心的純美。
幽玄之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的美。而這種東方所特有的含蓄美感,在茶道中達到極致,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意會。而這也與在日本平面設計中經常出現的“留白”裝飾,有異曲同工之妙。
脫俗之美。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象征著遠離喧鬧,進入一種象征意義上的回歸本我的狀態。
沉穩、安靜、平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結,往往都是在無言的靜寂中完成。
對于日本茶道,在正式的茶事前,主人都會費盡心思考慮好各個環節的料理使用、點心與道具,夸張的是,為了一場正式的茶事甚至會花上數月之久。在茶道過程中,通過一道道復雜而又精致的環節與各色茶具的使用展示,讓客人不僅體驗到美味的茶品,更有其極致用心的招待。可以說,“茶道”本身就是一種蘊含日式美感的藝術。
二、日本設計中“日式美感”的形成原因
從國家歷史層面上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作為戰敗國在各方面都受到重創,當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之后,具有高度發展意識的企業家在看到設計的發展前景并做出坦率而直接的發言,說道“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時的日本社會一直認為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發展到一定水準,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實現。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日本的設計師開始思索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他們把歐美的現代主義原樣照搬過來,但這些在具有濃郁日本文化的土地上發育不良。而這也就促使他們反思到底什么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日式美感的”。自明治維新以來,西方的物品、思想常常被拿來和日本本土的原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是日本文化中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場以民眾生活為基礎、以發展日本原創的產品設計為目標的“民藝運動”出現了。民藝運動所提倡的“簡約”與西方現代主義并置在一起,生成了一種獨特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美感。
何為“民藝”?即民眾日常使用的工藝品之意。因此,民藝是實用的工藝品中與人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柳宗悅將民藝之美總結為七點。為實用性。“美是與用途相結合的東西,即由生活而生。最自然的狀態下的美,是為最終極的美。”為健康性。為單純性。為合作之美。為國民性。“民藝是直接反映國民生活的物品,因此帶有最為鮮明的國民性。一個國家的民藝貧乏,即暗示這個國家國民的特色微弱。所以要制造強大的國民形象,國民就必須以民藝的發達為目標。”
二戰后的日本,美國流行文化大量涌入,導致社會混亂。設計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二戰后的日本為了孕育出新的生活文化,不加選擇的吸收著歐美的文化,為的就是促使民眾的生活意識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熟。面對如此紛亂的文化和思想,日本人以東方美學來應對千變萬化,以優雅純粹的東方式感性,模糊著各種風格的界限,微妙地產生出適合東方,適合日本的審美與“日式美感”。
從地理環境層面上講,每一處環境對于當地的影響都能體現于方方面面。如果按此來推斷,筆者認為日本應該是一個極端的體現。日本在近五十余年來,經歷了戰敗,然后迎來了一個經濟高速崛起的時代,了解到了財富在這個世界上的重量及其所代表的意義。而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又讓日本體驗到了自然和環境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切實走過這樣的過程,才讓他們漸漸得到了一些認知。因為獨處亞洲的東部,天生國土面積貧瘠,資源匱乏,而對此,原研哉在其書《設計中的設計》中也談到過,“日本人似乎時常把自己放到世界的邊緣,而且在其內心某處,總有一顆鄉下人般的靈魂。這不是自卑的惡心。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而是習慣于將自己擺在更謙卑的位置來思考問題,不是很好嗎?”
日本人的性格特點也許在某些層面上因為地理的原因,也影響著自身獨特美感的形成:不擅長制定規則,但一旦被給出框架就可以在其中發揮無窮想象力,不斷拿出超越極限但永遠不會越過邊界的驚人成果。同樣,在當代日本社會中,外人看來的所謂冷漠社會,也許是日本人掌握了本身固有禮儀的作用后,才可以帶著面具更放松的活著,只要按照固有禮儀規則為人處世,就不會越軌干擾到他人也影響到自己,而這樣有特殊“生存技巧”的社會,在外人看來,一定是冷漠的。或許對于日本人而言,這是一種獨特的快感。
日本在世界地理中是一個特殊的位置,而記者高野孟在他的《世界地圖的閱讀方法》中,對日本的位置也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將世界地圖平鋪后九十度旋轉,把歐亞大陸看成是“老虎機臺”,那么位于最下面的日本,就像是一個接珠子的“盤子”。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日本的地理,則會發現日本以下沒有任何東西,而日本所處的是一個可以接收所有文化信息的位置。所以日本文化就像一個文化大熔爐,接收了許多種文化,這樣固然會帶來一片混亂,但當日本文化將其融合后,就會形成一種奇異的混合,這就是最徹底的簡單。就好比中國人寫文章時會用到的揚棄,首先總會是各種元素的疊加,到后才會開始逐步減法,在一無所有中蘊涵所有,形成如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日式美感”與審美。
從之前的分析不難看出,不管是日本文化現象也好,設計的作品與產品所表現的也罷,都重視物與人,人與自然的“溝通”。日式的簡潔往往給人的感覺是自然純樸,在解決基礎功能后,讓它更加真實,不會刻意的修飾。也因為國土資源以及戰爭的原因,在設計時的出發點更趨于回歸原點,而這一點也與茶道美學屬性其中的脫俗之美產生了某種共鳴。
參考文獻
[1]蘇靜.知日-設計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蘇靜.知日-向日本人學禮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知日-武士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原研哉,朱鍔.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