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劭楠
摘 ? 要:本文在簡要闡釋早期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分曲的處理手法、法語語音的特殊性、芭蕾舞的地位三個方面對于早期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差異進行了分析,明確了法國歌劇的地位源于法國文學藝術的民族性根源——法語語音、宮廷芭蕾與古典戲劇。
關鍵詞: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呂利;芭蕾舞
中圖分類號:J8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84-01
一、早期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關系
法國是繼意大利之后,在歌劇藝術發展史上第二重要的國家。早期的法國歌劇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意大利歌劇的影響,其發展與意大利歌劇十分緊密,即便不能說兩者是傳承關系,也完全可以被認定為借鑒關系。這一點法國音樂學家朗多爾米就如此概括——“法國人不會自行創作歌劇的,他們必須從意大利引進樣板。”可以說,法國歌劇是在意大利歌劇的影響之下形成的,這與意大利歌劇當時在歐洲音樂中的地位是相稱的。
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固定的圣卡西亞諾劇院(S·Cassiano)。這在歌劇藝術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因為這個劇院是第一座公開演出的歌劇院。它的開幕昭示著歌劇藝術從宮廷娛樂向面向公眾轉變了。也就在這個時代,一些意大利歌劇開始在法國上演。繼而影響到1669年,巴黎建立了法國第一座公眾歌劇院,此后的法國歌劇蓬勃發展起來。
從法國歌劇代表人物呂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個人入手分析,也可以分析出些許端倪。呂利本人原為意大利人,而且生于歌劇誕生地佛羅倫薩。14歲(另有11歲的說法)時呂利被貴族騎士帶到法國巴黎,推薦給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妹妹,由此展開了他對于法國歌劇、乃至法國音樂發展深刻影響的一個時代。呂利在離開意大利之前就已展現出在舞蹈與音樂表現方面的天賦,到達巴黎之后在貴族的要求與調教之下,很快便就憑借舞蹈、歌唱與小提琴的多方面技藝博得了法國宮廷皇族的歡心,并進一步獲得了國王的青睞與支持。呂利來自意大利,雖然當時年紀尚輕,但其音樂的風格樣式、表現技藝的源頭在意大利。實際上,佛羅倫斯歌劇的朗誦調(宣敘調)就是通過呂利進入法國歌劇創作中的。
二、早期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的差異
第一,分曲的處理手法:早期歌劇無論意大利或法國,均屬于分曲歌劇的結構類型。詠嘆調、宣敘調、合唱等各類分曲按照相應的創作規范鋪陳發展。呂利十分重視宣敘調的作用,其創作中有兩種宣敘調類型:一種是與意大利歌劇十分相似的干唱式宣敘調(清宣敘調);另一種類似詠敘調,即法國式宣敘調,帶有歌唱性。而在意大利歌劇中最為出彩與受人關注(展現美聲唱法精髓)的詠嘆調,被處理為朗誦般的音調段落要多于旋律性強的歌唱段落。
因此,詠嘆調與宣敘調是否涇渭分明,詠嘆調是否具備很強的歌唱性就成為意大利歌劇與法國歌劇明確的差異點。
第二,法語語音的特殊性:以呂利為代表的早期法國歌劇不同于意大利歌劇,意大利歌劇以詠嘆調作為藝術表現的重心,而法國歌劇的重心是宣敘調。這一鮮明差異的根源在于法語語音的特點。簡單地明確法語語音的特點,需要了解三個環環相扣的概念:重音、節奏組、聯頌。(1)重音:法語單詞的重音位置比較固定,一般只落在單詞的最后一個音節上;(2)節奏組:法語中的句子可以按照意義和語法結構劃分為節奏組。節奏組一般以實詞為主體,一切輔助詞都和有關實詞共同構成節奏組。每個節奏組只有最后一個音節有重音,即重讀音節;(3)聯頌(la liaison):在同一節奏組中,前一詞詞末如果是原來不發音的輔音字母,而后一個詞以元音開始,那么前一個輔音應發音,與后面的元音合成一個音節。
上述法語語音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樂旋律的歌唱性與裝飾性,使意大利美聲的技巧炫耀沒有了用武之地,法語語音的抑揚頓挫更加傾向于文學性而非音樂性的表現。因此,呂利更愿意使用宣敘調而非詠嘆調是對于法語語音特征深入把握的結果。而意大利歌劇此時興起的閹人歌手風尚在法國也沒有了施展的余地。
第三,芭蕾舞的地位:芭蕾舞在歌劇中的重要性,是法國歌劇區別于意大利、乃至更多國家歌劇的最為鮮明的特點。法國宮廷貴族視舞蹈為教養高低的重要標志,由此延伸至法國歌劇對于舞臺裝飾、造型華美堂皇的追求,都源于法國封建統治階級皇族禮儀時尚的傳統,這一點在后世的洛可可風格與法國大歌劇的發展中都可以充分證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早期法國歌劇、乃至之后的法國歌劇區別于意大利歌劇的根源在于法國這一封建君主制強國在歷史長河中所積淀的民族特性:法國語音的獨特性;宮廷芭蕾的至高地位;法國古典戲劇內在高貴的秩序感與控制力(法國歌劇借鑒了意大利歌劇的框架,但由于法國古典戲劇的底蘊深厚,并未失控于意大利歌劇因炫技而傷及的戲劇本體思想的傳達)。
注釋:
①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48.
參考文獻:
[1]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邦茲.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4]格勞特·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