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涵
摘 ? 要: 楊和平先生所著的《浙江音樂史》是一本以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為視角的著作,目前被收錄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作者采用了史料挖掘、田野采風、訪問調研、文獻歸納整理等研究方法,向廣大讀者展現了浙江地區音樂歷史文化發展的史實和特色魅力,同時也呈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底蘊,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學術意義。拜讀完此書后,筆者掩卷沉思,就讀后所悟、所感淺談如下,望能與各位學者共勉。
關鍵詞:浙江音樂史;區域音樂;音樂史
中圖分類號:J609.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90-02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就是一種享受。書卷中的意念像一股無形的動力,影響你的思想和心態。書鄉浸淫日久,則心胸玲瓏,見識廣闊,自然語言有味,氣質高雅,此書卷氣也。每讀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近來品讀完楊和平先生所著的《浙江音樂史》,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受益匪淺。
一、內容概要
《浙江音樂史》是第一本系統研究浙江地區音樂發展歷史的著作,為推動浙江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全書包括緒論和正文六章十八節,緒論部分即是對此書所涉及內容的總體概括,正文部分即是按照縱向的時間軸來分論,前五章為古代史內容,最后一章是近現代史內容。第一章通過遠古音樂、河姆渡音樂、先秦越族音樂這三點展開論述,考古發現余姚“河姆渡文化”、嵊州“小黃山文化”等文化遺址均有音樂的物質考證,例如:骨笛、陶塤等,而書中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考古實物圖片,對論證浙江音樂文化的產生提供了依據。第二章作者以秦漢、東晉南朝這兩個時期展開論述浙江的歌舞百戲、吳歌、清商樂、歌舞音樂、文人音樂等等。第三章作者以隋唐、五代這兩個時期主要講述了隋唐時期浙江音樂的歌舞兼容,音樂發展繁盛的場景。第四章作者從兩宋、元代這兩個時期展開論述,其內容包含市井音樂、宮廷音樂、詞調音樂、浙派琴人、南戲與雜劇的發展以及宋元時期的音樂理論。第五章論述方式與前面四章有所不同,是按照音樂形式的不同來展開論述,包括浙江民間音樂發展、民歌小曲、民間器樂、民間戲曲和說唱。第六章論述了浙江近現代音樂史,這個時期音樂發展比較復雜,從傳統音樂到學校音樂教育,從音樂創作到音樂理論成就,在這一章里都有詳細論述。
綜上所述,此書的每一章節都是從音樂史學的角度出發,由于浙江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風俗、語言、文化、經濟等因素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音樂文化,并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挖掘和探討。此書的出版挖掘出了浙江地區從古到今音樂的獨特魅力,也為浙江音樂文化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二、著作特色
縱觀音樂史的書籍,大多為通史性著述,例如有:楊蔭瀏先生編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王光祈先生編著的《中國音樂史》、還有后來孫繼南先生主編的《中國音樂通史簡編》等等,而專門針對于區域音樂史研究的著作卻屈指可數,基于這樣的學術背景,《浙江音樂史》的出版則為區域音樂研究帶來了一絲光明,為學術界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采。
(一)詳實的史料匯編
《浙江音樂史》內容豐富,書中涉及的文獻史料詳實飽滿,從一系列的實物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直觀、形象的了解到浙江音樂文化的變遷史。例如第一章中寫到的“河姆渡文化”,就有出土的骨笛、骨哨等作為實物記載,而且該書僅在第一章中就摘錄了《呂氏春秋·古樂篇》、《樂記》、《漢書·地理志》、《述異記》、《吳越春秋》等十幾部典籍,這些典籍的引用,使得著作有理有據、鏗鏘有力。著述中對于描述浙江地區音樂文化發展的詩句大量運用,像金華人張志和的《漁歌子》、杭州刺史白居易的《新樂府·胡旋女》、《錢塘湖春行》等。還有記載于《吳越備史》中的《還鄉歌》;唐代詩人羅隱的《雪》、《西施》、《贈妓云英》等,這些詩詞的引用不但增添了著作的文學性,也進一步證實了當時音樂發展的實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浙江黃巖地區出土的磚雕人物,著作中圖文并茂地還原了那一時期的音樂現象。細數《浙江音樂史》中的表格匯總,以及演出座位圖、演奏座位圖和坐唱座位圖這些史料的收集與整理都是一些極其繁瑣的工作,體現了作者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孜孜不倦、迎難而上的學術精神。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也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一個問題。
總的來說,這些詳實的史料依據極大的豐富了《浙江音樂史》,使之擲地有聲,也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說服力。
(二)邊角人物的挖掘
近些年來,音樂史中的“邊角”問題逐漸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到底是真的屬于音樂的“邊角”問題嗎?還是被“邊角”了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在學術道路上前行的人深思的問題。在拜讀此書之前,筆者接觸的也大多是通史性著作,而這些通史性著作往往忽略了一些音樂歷史發展中的一些小人物,他們看似平凡,其實也為我們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徜徉在音樂的世界里,這些人難道就不應該被寫進我們的音樂史里嗎?
楊和平先生在梳理《浙江音樂史》一書中的歷史人物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中國近現代時期,浙江地區涌現了一大批鮮為人知的音樂家,而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卻很少出現在大家眼前,楊和平先生在關注到這一問題后,通過田野采風、訪問調研等研究方法,參照了作者之前出版的《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極力挖掘出一些民間音樂家、演奏家,例如書中第六章提到的錢君匋先生,正好在上個月筆者有幸參加了“錢君匋藝術研究館”舉辦的一系列紀念錢君匋先生的活動及學術研討會,在那里看到了很多他有關音樂創作方面的資料,可能大多數學者都著眼于他在美術方面的功績,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音樂理論、音樂創作等方面的貢獻,他曾與邱望湘、沈秉廉、陳嘯空等人組織了“春蜂樂會”,又與李楚材等人在上海創辦了萬葉書店,出版了許多音樂讀物。又如書中寫到的民間二胡演奏家孫文明先生,他琴藝高超,曾任教于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也為二胡屆增添了不少榮耀,又有與阿炳相似的人生經歷,可為何我們耳熟能詳的卻只有阿炳呢?
總而言之,《浙江音樂史》的出版不但對于音樂史學著作的修訂具體實際的指導意義,也補充了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音樂史著作中的空白,為世人呈現出了一本內容充實全面的著作,不僅僅是對浙江音樂文化的系統梳理,也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致敬。
(三)富有深意的語言
文字是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的符號。而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既生動又富有表現力,再將它們運用于各類文學作品,《浙江音樂史》中作者的語言表達,可謂是別有一番風味。它擺脫了在這之前出版的中國音樂史相關書籍語言表達的單調死板、枯燥乏味,這一點從書中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來,例如:“追溯本源”、“多元并存”、“歌舞兼容”、“詞調曲韻”、“南腔北調”、“新舊轉型”,這幾個字歸納出來感覺短小而精煉,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各個時期浙江音樂史的概況。又如“音樂產生因子”、“樂器蹤跡尋覓”、“白居易的音樂情懷”、“越族民歌遺存”、“歌舞百戲爭妍” 、 “元雜劇南傳的軌跡”、“歌舞伎樂的兼容”等等,這些文字的描述,浪漫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文筆盡量避免了之前的一些陳詞濫調,這些詞語在不失去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同時也激起了讀者們強烈的興趣,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上所述,《浙江音樂史》不但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歷史具有詩意性、趣味性,同時也更好地傳播了浙江音樂。
三、著作意義
縱所周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無法窮盡的,音樂史學得研究當然也不例外。要完成一本著作并非容易之事,作者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獻基礎上,還要切身去采訪、調研,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而且書中涉及到的人物眾多,難免會有一些生活遷徙等問題,這樣就使作者在整理人物軼事的時候會遇到一些疏漏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有一些譜例、手稿等等也存在遺失的情況,這也是難以避免的。《浙江音樂史》作為系統地研究浙江地區音樂的開山之作,瑕不掩瑜,隨著作者在學術路上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精神,對浙江區域音樂的研究也將日益完善。
總而言之,本書以其獨具匠心的研究視角、豐富詳實的史料依據以及各個角度的例證對浙江地區歷史中的音樂文化發展背景、音樂現象、思想、流派、樂器與器樂、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作品與呈現方式、文獻與樂律學、表演方式與表演場所、音樂家個人與群體、音樂品種的衍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給予世人繪制了一幅明晰的浙江音樂歷史文化脈絡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德國音樂史學家卡爾·達爾豪斯認為:“歷史科學的一個定理是,必須區分文獻(歷史學家所掌握的數據)與歷史學家從這些數據中重構出來的事實:并不是資料本身,而是資料所指向的過程,才代表著一個歷史事實,代表著歷史敘事中的一個組成要素。”楊和平先生在撰寫此書的時候就遵循了發展規律。每個地方都擁有自己特色文化,即使是路邊的一朵小野花,也不失自己的風采,何況在浙江這一大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里,自然會繁衍、生息出更多的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陸續出現很多專門針對區域音樂研究的著作,這也將會為“重寫音樂史”提供豐富的史料,為中華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邁開了一大步。
四、結語
有人說文化是一條綿延不息的河流,生生不息,也正是有了區域文化的的交流和碰撞,才有中華文化今天的輝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流,只有著眼區域音樂文化特征,理清地方音樂歷史的發展脈絡,才能由細入微的把握整個中華民族音樂史。《浙江音樂史》一書為區域音樂史研究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必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楊和平.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楊和平.浙江音樂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3]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4]葛兆遠.匯小溪以成江海積跬 步以志千里——讀《浙江音樂史》有感[J].音樂探索,2014,(03)
[5]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卡爾·達爾豪斯(德),楊燕迪(譯).音樂史學原理[M] .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