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雙排鍵電子琴由于具備多種樂器的聲響,常以小型演奏樂隊著稱。雙排鍵電子琴的發展歷史已久,至今已有80余年。但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自上世紀80年代傳入到我國后,并逐漸發展成為常規配置的樂器。
關鍵詞:雙排鍵電子琴;小型演奏樂隊
中圖分類號:J628.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97-01
一、雙排鍵電子琴簡介
雙排鍵電子琴能夠發出多變且具有深厚魅力的音效效果,并且具備極強的表現力,可以表現樂隊演奏的效果。雙排鍵電子琴具有下列特點:具有多樣性的音色和多元化的節奏,具備AWM和FM音源所完成的79種真實的音色。演奏者能夠結合自身喜好設定不同的音色狀態。再是,雙排鍵電子琴能夠利用菜單的簡易操作就可以調整音色,通過控制開關可以達到逼真的演奏效果。
二、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的基本修養
(一)應了解雙排鍵電子琴演奏的總譜
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要像樂隊或合唱隊總指揮那樣,對多個聲部的歌譜也就是總譜需要仔細研究,做到心中有譜。如,用雙排鍵電子琴演奏交響樂作品之前,必須要先對總譜壓縮一下,以便于不同的聲部織體由不同的身體部位操作,可以說對總譜壓縮是演奏者在演奏改編好的交響樂曲的前提條件。對總譜尤其是對改編過的交響樂曲進行研究,對于演奏者而言,可以更清楚掌握編曲者的改編意圖,緊抓原作的核心創作理念,利用雙排鍵電子琴更好的表現整體的音樂效果。
(二)應掌握雙排鍵電子琴中各聲響樂器的基本性能
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者只有掌握好各聲響樂器的基本性能,掌握各聲響樂器中不同的音色和音質,才能夠將雙排鍵電子琴演奏到位。下面通過管樂器和弦樂器的演奏方法,來熟悉雙排鍵電子琴中聲響樂器的性能:
1.管樂器。管樂器有別于其他樂器的音色,因此要將管樂器的音色和音質完美的表現出來,需要從演奏的節奏、力度以及氣息等方面多加注重。因此演奏者要演奏出清晰、有力度的音色,就需要在演奏之初凝神聚力,可采用斷奏的方法作為演奏雙排鍵電子琴的重要觸鍵方法。最后,需結合實際明確管樂器屬吹奏類,在氣息的掌握上也需模擬換氣的動作,以更加真實的表現樂感。
2.弦樂器。弦樂器種類頗多,演奏者掌握雙排鍵電子琴中弦樂器的基本性能,仍需從演奏方法上著手。如小提琴、大提琴、貝司、古箏等弦樂,在撥弦時應表現柔和、舒緩。那么利用雙排鍵電子琴進行演奏,可采用刮奏的方法。如古箏可采用連托、連抹等指法采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在音區上刮奏。可表現出不同的音樂氛圍。再者,在演奏弦樂音響要注重連奏的氣息要保持平緩,連續,并且音符相接之處,可在演奏時適當的重疊,以產生連貫悅耳的效果。
(三)應注重音樂演奏的層次感
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要注重音樂節奏的層次感,通過調節音色和音響的平衡,使音樂演奏的層次更加明晰。尤其需注重的是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在編曲的過程中,若不注重音樂演奏的層次感,沒有對音響的平衡以及音色的平衡進行調整,那么很容易出現中低音過重的問題,則會影響到音響的效果和音樂的表現力,無法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因此,音樂演奏的層次感很重要,需要演奏者強加修養練習。
(四)應注重音樂的歌唱性
音樂的最好表現形式就是歌唱。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要完美演繹一件音樂作品,首先需要用心傾聽音樂的“歌唱”,就像音樂作品的創作者一樣,作曲家從各個方面來塑造音樂形象,他可以聽到聲音的“色彩”。演奏者要用心表達作曲家的思想,而音樂的歌唱性則是貫穿作曲家、演奏者和聽眾的良好表現形式。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者只有注重音樂的歌唱性,用心表達作曲家的思想,才能夠在演奏中展現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而演奏出的作品才足以用情至深、以情動人。
(五)應恰當的運用肢體進行表演
雙排鍵電子琴就像一架能夠使演奏者手舞足蹈的機器,手腳并用并演奏出美妙的音響使雙排鍵電子琴充滿獨特的魅力。演奏者應利用好豐富的肢體語言,并恰當的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更能夠增加藝術情感。在演奏中通過運用手勢,將音樂和肢體語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比如,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者在演奏音樂之始,就要將自身置于音樂的海洋中,不要抬手就彈奏,要用心演奏,在演奏結束時,也不能太過松懈,要讓觀眾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結語
雙排鍵電子琴由于能夠表現樂隊演奏的豐富音效效果,具備多樣性的音色特點,具備豐富的音樂表現力,能夠展現多種樂器的音響效果,猶如一個人的樂隊。這就要求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者具備基本的音樂修養,應了解雙排鍵電子琴演奏的總譜、掌握雙排鍵電子琴中各聲響樂器的基本性能、注重音樂演奏的層次感和音樂的歌唱性,以及恰當的運用肢體進行表現,同時不斷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技能,以更好的演繹雙排鍵電子琴。
注釋:
①劉佳.獨特的魅力---雙排鍵電子琴演奏及其教學應用[J].大眾文藝,2009(06):14-16。
②趙九星.議雙排鍵電子琴演奏者的必備素質[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7(06):63-64。
③韓露.談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方法[J].藝術研究,2005(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