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丁建安
摘 要:教育部主導的高校評估體系對高校各項建設具有指導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在獎助制度建設中存在指向不明、導向不清、影響不彰、程序不公等現象。結合高校評估指標體系,對獎助制度作進一步優化,應該在重視獎項的針對性、開放性、影響力等方面著力,加強獎勵對學風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正面引導效應。
關鍵詞:評估體系;獎勵制度;優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高校學生獎勵制度是高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風建設和學生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獎勵是學風建設和學生發展的指揮棒,具有鮮明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1.高校評估指標體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教育行政領導部門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摸底性的評估,尤其是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實施,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高校在經費投入、管理水平、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取得長期發展。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指標體系共分7個一級指標,39個觀測點,涵蓋了高校辦學思路、學校定位、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等內容。其中關于學風建設和教學質量方面的指標體系是考查高校辦學實際效果的基本評價依據,能夠真實反映實際辦學狀況和辦學質量。在“學風建設”的一級指標基本要求的說明中指出:“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主動、奮發向上,……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指導學生社團建設與發展,搭建了學生課外科技及文體活動平臺,措施具體,學生參與面廣泛,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學生評價較好。”在“教學質量”一級指標基本要求的說明中指出:“學生展現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表現出服務國家和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具有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學生能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痹诤罄m的高校教學質量評估監控數據采集的分區中,專門設計了高校學生獲獎情況和社會評價數據統計。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獎勵制度和落實情況是評估體系的重要內容。
高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上的制度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在學生管理方面的獎勵機制也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獎勵的體系建構逐漸形成覆蓋面廣、獎勵受眾多、正面激勵作用突出等特點。從高校評估指標體系來看,評價高校學生獎勵獲獎情況主要觀測點在于獎勵項目的層級、獲獎學生占比、獎項的社會影響力等。與高校學生獎勵相關的其他指標包括學生的能力培養情況、學生開展活動情況、學生就業情況、高校辦學的社會評價等,這些與高校學生獎勵工作相互影響。因此在獎勵制度建構和實踐優化過程中也應該納入考慮范圍。
開展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和審核評估的目的,不僅僅是在于摸清學校的發展現狀,更在于發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高校評估指標體系能為優化高校學生獎勵工作提供基本依據。
2.高校學生獎勵制度及運行狀況
從目前高校獎勵制度的運行情況來看,一般而言,除了社會資助資源針對高校學生設置的各類專門獎勵以外,普通高校內部的獎勵設置主要包含兩個類型、三個層級、四個內容。兩個類型是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類,一般是指獎金和榮譽。三個層級是指國家級獎勵、省部級獎勵和學校級獎勵。四個內容是指獎項設置的針對性一般涵蓋獎勵學生全面發展的四個基本要素,即德、智、體、美所指的基本要求。我國高校學生獎勵項目的設置具有突出特點,但也有其不足。
首先,結果導向而非能力導向。高校獎勵是面向在校學生評選出來的,一般是新學期伊始對上一學年度在校的表現進行綜合測評,根據綜合測評的結果分配獎項歸屬,學生參與評獎的依據是過去一年來已經形成的客觀結果,學生并沒有在評獎行為中獲得能力激勵。
其次,封閉環節而非開放運行。高校學生獎勵體系是在學校內進行的獎勵評價機制,重點評價學生在學校期間的行為表現,獎勵的申請、評定環節完全由學校的教師、同學參與,既很少向社會征集素材,也很少將評選過程向社會開放,只是將評選結果由學生畢業時向用人單位出示。
再次,獎勵共性而非鼓勵個性。高等學?,F行的獎勵體系是歸類法獎勵,一般要求獲獎學生品學兼優、思想進步、學習優秀等,這些都是綜合評價,獲獎比例在學生中一般呈正態分布。也就說,目前的獎勵體系是在獎勵從眾行為中表現尤其突出和優秀的人物,而非思想上具有特立獨行氣質或者在創新性思維的表現突出的學生。
3.優化高校學生獎勵體系的具體實踐
高校在獎項設置實踐上的優化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加強獎勵項目的針對性。獎勵項目的設置除了綜合素質測評的普遍獎勵以外,更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創新創業、精神文明、思想進步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實現獎勵在價值引領方面的導向作用。二是要增加項目評審的開放性。各高校在開展獎學金項目評審時要擴大評審程序的公開范圍,廣泛吸納校內外的力量參與獎勵評審,既增加獎項影響力,又提升獎項含金量。三是要擴大獎勵項目的影響力。除了在評審過程中增加開放性來擴大影響力以外,對獲獎學生和獎勵項目加強宣傳必不可少。通過對獎勵榮譽和獲獎人物的高密度、深層次、多角度的宣傳,有利于提高高校辦學的社會評價,回饋和反哺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支持。
首先,高校獎勵制度要回應以獎帶助的新趨勢。國家和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財政資源,撥付高校開展包括國家獎學金在內的獎勵資助評審發放工作,“以獎帶助”或“以獎代助”已經成為了高校學生資助的新趨勢。因此在開展獎勵制度優化時,高校應當主動回應這一趨勢,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納入獎勵制度的設計架構中。另外,高校要善于引入社會資助資源,形成開放性的獎勵設置體系,選擇適當時機納入和引進校外評選體系。
其次,高校獎勵制度要把握獎勵創新的新導向。高校的發展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要呼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需求。目前,創新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和新要求。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創新性人才。因此在獎勵制度設計上要加大對創新行為、創新思維、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范圍和層級,對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大力宣傳、重點培養,形成開拓創新事業、愛護創新人才、熱愛創新思維的大環境。
再次,高校獎勵制度要形成共同進步的新氛圍。高校獎勵本身不僅僅只是為了獎勵優秀,更不是打擊落后,而是要通過獎勵一部分暫時領先的優秀學生,帶動全部學生整體進步。高校培養人才不再是精英文化主導下的少數人教育,而是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的大眾化教育。為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既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個性,又要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高校獎勵制度的優化實踐中要能夠兼顧每一名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客觀進步,形成彼此學習、相互追趕的共同進步氛圍,實現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為國育才、造福長遠。
參考文獻:
[1]李 菊,王世龍.高校學生獎勵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6).
[2]童冬柏.高校學生獎勵機制激活的新視域[J].綏化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