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
(榮成市風景園林管理局 264300)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學文化思想研究
于超
(榮成市風景園林管理局 264300)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再僅限于物質方面的需求,而是將目光漸漸的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上。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在現代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所以本文將重點放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上面。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畢竟起源于國外,在中國的審美上面還需要結合中國傳統審美,所以本文的主題制定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學文化思想的研究。
園林景觀設計;審美;儒學文化思想
2008年的一場奧運會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震撼了世界。而儒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任何國外的新興事物傳到了中國都必然受到我國傳統文學的感染和號召,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審美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以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儒家文化的特征體現、現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儒家美學思想這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的解讀。
(1)我國城市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注重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一直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文化理念,在我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有很重要的體現。基于這種觀念我國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到人的心情愉悅,以人的需求作為園林景觀設計的出發點。比如現代城市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各方面的壓力會造成人的心理方面出現問題,園林景觀設計時就要注意到人們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很多城市在大型的建筑群之間會修建一個大的公園,公園里有長椅、涼亭、小廣場以滿足不同人的心理需要。都市白領可以在長椅上午休,老年人可以在涼亭里面下棋,大媽們可以在廣場上跳廣場舞,不同的人在這樣的公園里都可以得到心靈上的放松。這也是城市現代園林設計遵循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體現。
(2)我國城市現代園林設計注重和諧理念。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理念就是和諧,講求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我國城市現代園林設計中相較于外國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比如在園林設計中不同植物的配比,公園和森林的選址等都需要注重整體的和諧性。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現代城市園林的景觀設計時不會特意區分個人場所和公共場所,而是將不同的功能區域進行融合,使人與景觀設計能夠相互協調。在郊區工業區設計森林區域,在CBD建筑群中加入大型公園,在生活區增加外部綠化等等措施無不體現了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儒家文化思想。
(3)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儒家審美觀。儒家的審美觀注重自然美,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主張自然美在園林設計中的重要配比。比如我國園林景觀中注重引入湖景,在湖中有很多的游魚,這是外國園林景觀中所不具備的。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多選擇有寓意的植物,比如松、竹、梅是現代園林中最主要的植物。松樹生命力極強,代表意志堅定。竹子節節拔高,蓬勃向上,不受霜寒影響,比喻堅貞的性格和虛心向上的高潔品質。“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一直代表著堅定的信念而為人所喜愛。外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選擇大多因為植物的習性選擇,少了中國的文化意蘊。
(1)和諧之美。上述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儒學文化的體現中已經對和諧之美有所涉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就是“和”,這也代表我國人民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在外國園林景觀設計中追求個性化時,我國一直注重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和諧美。講求建筑、人、景觀之間的和諧統一,追求景觀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注重因地制宜,巧妙的將自然景觀和人工設計相結合。注重石、湖、樹等位置設計,體現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親昵。
(2)對稱之美。儒家的“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韻的道德美學原則,對稱的景觀設計從我國傳統景觀設計中的體現非常的明顯,蘇州的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故宮博物館等都是我國對稱美的集中體現。所以在我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汲取了大量的古建筑對稱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大量運用對稱的設計方式。如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樹木的排列對稱、石拱橋的對稱、湖泊的對稱等等,處處體現了儒家的對稱之美的思想理念。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學,處處對我國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產生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具有巨大的創造性。在現代美學中引入傳統美學,才能讓現代園林景觀能夠更加具有韻味,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盡管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從國外引進,但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外國思想,并不能促進我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只有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將儒家文化思想深入的運用,才能夠真正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楊學忠.關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山西農經,2017(06).
[2]宋琳琳.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家文化思想探討[J].現代園藝,2015(04).
[3]矯克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S1).
[4]楊學忠.關于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審美與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山西農經,2017(06).
TU986
A
1005-7897(2017)20-0029-02
20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