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凌海市青山保護局 遼寧省凌海市 121200)
試述森林養護和植樹造林技術
趙鵬
(凌海市青山保護局 遼寧省凌海市 121200)
經濟的高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便利,但同時為之付出的代價是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讓人們意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加強了植樹造林的相關建設,森林系統養護工作也得以有效的開展。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相關技術的合理應用是基礎,幼苗的養護工作是補充,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展開工作,在提高造林效果和意義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森林養護;植樹造林;技術
播種造林法是依靠人力或播種機將樹木的種子直接播種到土地上。播種的方式有撒播、穴播、塊播和條播。該方法適用于種粒飽滿的樹種,且要求種子的適應能力強,發芽率較高。同時對造林地自身的條件有要求,例如:土地平坦、水分充足。此方法操作簡單,適合偏遠地區使用。沒有后期的育苗環節,成本較低,適合大范圍植樹造林,但是受到造林地的環境制約較多,而且部分種子會在萌芽期內死亡,造成成活率下降,在植株成長過程中也需要人力進行看護,且對幼林的管理十分繁瑣。
植苗造林法是現如今植樹造林中最為廣泛應用的方法,其以完整根系苗木為材料進行植樹造林,將苗木直接移栽到土地上,無需經歷萌芽過程而存活率高。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對地域要求較為寬泛,既適用于平原造林,也適用于山地造林。因為苗木在培育過程中經過細心照料,所以苗木本身生理狀態好,更容易在新環境下生存。但是此方法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苗木培育階段成本較高,且時間較長,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苗木的運輸和移栽往往會破壞苗木的根系,也會損失植株體內的水分,苗木可能死亡,從而降低了植樹造林的成活率。所以在使用此方法進行植樹造林時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盡量縮短運輸時間,在運輸和移栽過程中避免損傷根系,及時為苗木補充水分。
分殖造林法依據的原理是植物的無性生殖。以優秀樹木的營養器官為原材料,或進行無性生殖培養,或直接移植到土地上。分殖造林法主要使用樹根、樹枝和樹干,有時也采用地下莖。進行無性生殖培養時,將其從母本上取下,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離體組織培養,經脫分化、再分化過程后,培養為幼苗,再將這些幼苗移植到土地上。移植的主要方式有插條、插根、和分蘗。分殖造林法的優點是幼苗初期生長速度較快,大大縮短了幼苗培育的時間。基于無性生殖的特點,幼苗能夠完整的保留來自母本的優良基因性狀,便于保持品種的優越性,成活率較高。且在離體組織培養過程中可以產生大量優質幼苗,從而節約成本。但是離體組織培養對技術的要求較高,操作繁瑣。因此這種方法多數適用于有營養繁殖的樹種。
移植后的幼苗能否成活取決于根系是否扎進土壤且吸收養分,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營養元素和水分,幼苗吸收養分之后才能成長。所以樹木養護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土壤管理環節。為了給幼苗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條件,我們需要進行松土工作,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樹盤深翻、隔行深翻、行間深翻和全面深翻,這樣做可以促進土壤增加孔隙度和含水量,也可以使土壤微生物活動加強,加速土壤熟化,使難溶性物質轉化為可溶性養分,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水分平衡是水分管理環節的核心。當水分不足時會降低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影響幼苗營養物質的合成,從而導致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當水分過多時會減少根的含氧量,根系有氧呼吸作用減弱,影響幼苗養分的合成與轉運,容易積累酒精使根系中的蛋白質凝固,出現爛根現象,嚴重甚至會導致幼苗死亡。水分管理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于干旱地區或少雨季節,要提前儲備水源,及時進行澆灌工作;對于濕潤地區或多雨季節,要做好防澇工作,可以人工整地,使土地表面具有一定坡度,便于多余水自然流出,也可以開鑿暗溝或明溝進行排水,還可以使用水泵抽出多余的水。
在幼苗生長時期應該加強對雜草的清理工作。剛移植的幼苗不適應新的生長環境,在與雜草競爭養分時容易處于劣勢,所以為了給幼苗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條件,我們要進行除草工作,避免出現大量滋生現象。可以通過人工清除雜草,也可以通過噴灑除草劑來進行清除。但是要根據樹種、幼苗生長情況、雜草品種和雜草數量來選擇合適的除草劑,盡量將對幼苗的傷害降到最小,同時還要達到預期清除雜草的效果。
總之,植樹造林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比擬的推動作用,是一項造福于全人類的公益性事業,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我國區域遼闊,植樹造林的方法必定會有所區別。因此,在進行種植的時候要根據各個技術的優勢和弱勢有針對性的選擇造林技術,使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達到最高。同時樹木的養護工作也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種植技術加上科學的養護方法才是發揮植樹造林真正價值的有效途徑。
[1]王丹丹,陳亮,馬彥琳.植樹造林技術與森林養護措施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14):27.
[2]侯延明,費維榮.對植樹造林技術與養護措施的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31.
S725
A
1005-7897(2017)20-0123-02
20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