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梅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九梁洼林場 山西大同 037300)
油松造林技術探究
武學梅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九梁洼林場 山西大同 037300)
油松是北方一種常見的樹種,適合生長于暖溫帶區域,作為一種常綠類植物,面對北方的嚴寒和干旱,其具有很強的耐受性,已經成為北方地區大面積種植生長的喬木樹種。本文旨在探討油松造林技術。
油松;造林技術
油松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低,所以,在干旱貧瘠寒冷的北方地區,能夠有較為良好的種植效果。而且油松是一種非常好的建筑用材,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建筑或者是家具等領域,除此以外,由于油松根部粗獷強大,對于保持水土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油松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保持水土的樹種??傮w來說,在山石區域的陽坡面,特別適合油松造林,但是,由于近年來北方區域的年降水量呈現出了越來越少的趨勢,而且氣候持續干燥,油松的成活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脅。我們現在將油松的基本特性以及相應的造林技術,匯總如下:
油松是一種溫帶樹種,其抗寒能力不容小覷,正常情況下,在-25℃的超低溫環境里,油松都可以正常生長。與此同時,其抗旱和抗貧瘠的能力也是令人刮目相看,舉例來說,北方的山石區域就是非常適合油松的大面積生長繁殖的。
想要選擇油松來進行大面積造林,必須選擇最適合其生長的土壤,舉例來說,淋溶土和厚土等,都比較適合油松。這些土類深厚肥沃,便于油松的根系生長繁殖,由于油松本身就能夠抗寒抗旱,其實它對于土壤的要求,并不是非以上幾種土壤不可,所以其在懸崖峭壁、山頂陡坡處依舊可以頑強的成長。
相對于其他植物,油松的生長速度算是中等,但其幼年生長速度偏向緩慢。舉例來說,像是一株25cm左右的兩年苗,一般是從第三年開始才長側枝,第四年~第五年期間,是其加速生長的時期,一年可增長40~70cm,然后這種生長速度將會持續30年左右,30年后,其生長狀態將逐步放緩。
油松在正常的生長環境里,6、7年后就可以開花結果。在結果的前期,果實容易出現果球小、發芽率低等特點,當結果15~20年左右,數量將會明顯的增多,品質也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結果30~60年才是油松結果的最佳期,此時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將達到一個頂峰狀態。
一般情況下,油松造林選擇的種子都是在種子園或者是母樹林中的良好品種,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母樹都可以作為種子采集的基地,還需要進行精挑細選。主要標準就是病蟲害比較少的、抵抗力頑強的種子。一般采集種子的最佳時期是每年的秋季9月底~10月初之間。
對種子進行處理,通常采用兩種方法,溫水浸泡或者是冷凍雪藏,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快速催芽。舉例來說,在播種前的10min左右,就可以進行這種催芽處理。具體方式是可以將采集好的種子放在0.5%的浸有福爾馬林或者是高錳酸鉀的溶液中,浸泡1~2min,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將其攤放于陰涼處風干,如果這些浸泡過的種子裂嘴程度達到了50%以上的時候,表明其適合播種。一般情況下,如果選取的油松種子是品質過硬的,那么其發芽率往往能高達九成。
通常情況下,油松的球果在每年的9月左右成熟,逐漸由綠色變成黃褐色,油松的果實在向著深褐色靠攏的過程中,會飽滿到輕微開裂的程度。所以,最適合的采種時期應該是每年的9月底~10月初之間,發芽的種子可以達到九成以上。
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山地育苗是選用的最多的油松育苗的有效方法,容器育苗也較為常見,相對于山地育苗而言,其不會給油松的根帶來傷害,所以采用容器育苗的話,成活率較高。
土壤和水分是影響到油松成活和繁殖生長的重要因素,對于油松造林也產生了直接影響。一般來說,選擇造林的油松都是種植在陰坡或者是半陰坡的,陰坡角度選擇以26~35°之間最為合適,地域海拔在1~2km之間,如果想要油松造林在比較高海拔的地段上,那么就可以對于坡向的選擇不那么精準。在比較薄的土壤上,油松層整體厚度高于25cm,但是如果是厚土層,那么陽坡的生長情況肯定要比陰坡好。所以,綜上所述,想要油松造林選取的地段,應該是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通氣能力、而且灌溉方便的造林地。
移植幼苗和直接播種,是目前我們油松造林時最普遍采用的兩種方法,而且能產生很好的造林效果。但是也要提防雨季,尤其是在北方的9~10月,普遍會下秋雨,如果不能夠做到提前的預防措施,將會影響到幼苗的成活。
在栽植的時候,通常是兩人一組,一個人負責蓋土,一個人負責扶住幼苗,幼苗始終應該在土壤穴中保持根系不能上翹或者是外漏,只有這樣才能讓其根系在土壤中達到最大的舒展。種植好后應當立即澆水,以此來保證根系的水分不流失。
油松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其特別適合在北方生長繁殖,而關注油松造林技術,也將會對北方的水土保持以及綠化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黎大旺,高陽.通州區啟動全市首批平原碳匯造林方法學綜合試點示范區工程建設[J].綠化與生活,2014(03).
[2]霍旺,付玉.關于林業育苗技術與造林方法的綜合措施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6(19).
S791.254
A
1005-7897(2017)20-0153-02
201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