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八英莊林場 河北圍場 068450)
淺談林場綠化苗木基地經營技術措施
王森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八英莊林場 河北圍場 06845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正在日益的減少中,森林的過度采伐,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制約了未來經濟的發展。森林資源的培育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沒有資源的保障,就不能實現森林生態和木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林場;造林;培育;管理
實踐證明,森林培育的發展,要靠技術的進步。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要求,保證有林地面積增加、森林蓄積量的增加,是新時期林業工作的根本任務。采取科學辦法解決當前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就要不斷提高營林工程建設質量,改變經濟利益至上的森林經營方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營造高質量的森林。
林木種苗要選擇適宜當地生長的樹種,重點以闊葉樹為主,立足鄉土樹種,可適當引進一些適宜生長的新品種。如三角楓、五角楓、樸樹、欒樹、楓香、烏桕、黃連木、國槐、合歡、香樟、廣玉蘭、白玉蘭、馬卦木、楸樹、無患子、七葉樹、重陽木、櫸樹等。
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適時采種。采種母樹選擇長勢好、無病蟲害的十五年生左右的單株。大部分樹種的種子采收后,經風選取得飽滿成熟的種子,放于通風地方晾干待用,有的樹種子要按其生物學特性,特殊儲藏。
圃地選擇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苗地冬季深耕、凍垡,春季3月前后精耕細作,施足基肥,同時施入硫酸亞鐵等對土壤進行消毒。
播種前,先用涼水浸種,除去空癟種子及雜質,用清水洗凈。再用30℃左右的溫水浸泡24h,泡時加入0.3%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然后撈起種子晾干待播。對出芽較慢的樹種,采取催芽后播種,晾干待播的種子放進沙床進行催芽,各樹種催芽時間不同,在催芽的過程中注意水分、溫度、消毒,發現大部分露芽,及時播到苗田。
兩用林育苗與當年出圃苗有點區別,一般2~3a、地徑3~4cm的苗木林,采用條播,密度不能大。在苗床上開溝寬5cm、深1~2cm,按行距30cm,將種子直接撒在播種溝內并用細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再在床面上蓋上一層稻草,不宜太厚,澆透水。
宜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地勢相對平坦、交通便利、盡量離水源近的采伐跡地。跡地清理干凈,整地采用挖掘機全面挖,深度80~100cm,將土打碎、整平,做成4~8m寬的苗床,留溝排水,清除樹根、石塊等雜物,經冬春霜凍后墑情會很好。
綠化大苗與用材林的兩用林,初植密度為株距1.5m、行距2m,但各樹種生長的速度不同,可按不同情況確定密度,以3a內不移苗為標準,速生樹種密度2250~3000株/hm2,慢生樹種4500株/hm2左右。
造林在2月下旬~3月上旬。選擇健康粗壯的苗木,地徑4cm左右,做到隨起、隨運、隨栽,盡量帶好土球,不傷及根。可采用塊狀混交方式造林,提高抗病能力,也要根據樹種習性,分別栽植,保證樹種有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幼林撫育主要是除草、培土、看管等。一般需要連續3a,前2a人工松土除草,扶正苗木,根部培好土,第三年幼林已要郁蔽,林下的雜草可用除草劑清理,此后雜草很難長起來。兩用林同時結合護林看管,防止人畜破壞。
前2a適合套種間作,種植矮桿的花生、瓜類、豆類等,實踐中以套種棉花苗木生長最好。套種不但減少了除草的費用,更主要是有效地促進了苗木的生長,解決水、肥、氣等問題。苗木成活后即可施肥,連續3a根外穴施,每年1次,每次施氮磷復合肥750kg/hm2,有條件的施腐熟的餅肥,效果最佳。
前期作為大苗培育,培養好的干型很關鍵,萌芽性強的樹種要適時修剪,按不同樹種苗木要求定干,結合管理3a內干型就能定好,現在綠化要求2.2~2.5m以下無側枝樹型。
(1)林地土壤養分管理。劃定樣地對林地土壤分狀況定期進行監測,同時定期對樹木體內的養分狀況進行分析,綜合土壤和樹木的營養狀況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我國對楊樹,桉樹,杉木,毛竹等人工林的土壤養分狀況及施肥措施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做到了林地土壤養分管理的精準化。
(2)林分凋落物及采伐剩余物管理。人工林在培育過程中,盡量對林分凋落物嚴格保護,采伐剩余物歸還到林地,可對維持林地較高的生產力起到重要作用。
(3)大徑無節材培育。美國西部培育花旗松大徑無節材,采用初植密度等于收獲密度的方式,利用固定直徑修枝法,嚴格控制干材樹節的數量和大小,在干材外圍形成一定厚度的無節優質材。我國在杉木無節材培育方面有初步報道,但并不深入,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樹立“質量就是財富”的營林生產觀念,將營林生產納入建設和諧社會的規劃中,遵循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一林區建設主題,全面提高營林生產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林區生產力,改善林區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1]趙興強.國有林場營林技術實施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4).
[2]馬 雷,馬莉,隋玉龍.國有林場營林技術措施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4(11).
S723
A
1005-7897(2017)20-0156-02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