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瓊 吳群芳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貴州雷山 557100)
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保護利用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楊紹瓊 吳群芳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貴州雷山 557100)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中亞熱帶森林植被資源比較豐富的重要地區之一,其林業資源以禿衫等珍稀瀕危物種和中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為主,是研究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禿杉天然群落等的理想基地。基于此,本文簡要介紹了貴州省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概況,分析了其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以期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保護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有利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自2000年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實施天保工程森林管護工作以來,深度落實了林業資源管護措施,充分發揮出雷公山在黔東南州的“江河源”和“生態源”的重要基礎作用。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出現了一系列林業資源被破壞的問題。因此,就需要加強保護和管理好雷公山的林業資源,尋找在新的條件下如何加強林業保護的措施,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林業資源和產業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出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綜合效益,促進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貴州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是198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總面積達716875畝(含實驗場九十九工區),其中含678427畝的林業用地。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占532162畝;疏林地占26359畝;灌木林地面積占96350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占8601畝;宜林荒山面積(含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有14955畝。根據《黔東南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資源管護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管護對象為: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造林地,共637113畝,面積分別為:有林地面積達532162畝;灌木林地面積達96350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達8601畝。按權屬:國有林面積達126163畝,集體林面積達510950畝。
雷公山保護區是貴州乃至全國動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海拔1300~1400m以下為常綠闊葉林,組成復雜多樣,主要為甜儲林、甜楮-銀木荷林;1404~2100m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土要為貴介石襪中華娥林、多脈青岡林;2100m以上為杜鵑-箭竹灌叢。在地勢平緩的山頂部,則有成片的沼澤和水生植被。
雷公山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調查發現種子植物有137科349屬,92種(1亞種、38變種)。嵌類植物有41科89屬249種,苦藥植物有46科76屬112種(包括變種)。另外還有許多中國特有種和遺植物,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43種,一級有禿杉(臺灣杉),二級有鵝掌揪、鐘車木、十齒花、香果樹、福建柏、馬昆樹、水青岡。三級有翠相、凹葉厚樸、厚樸、白辛樹、長苞鐵杉、稿花杉、闖伸、金錢械、紅花木蓮、半楓荷、銀鵲樹等。其他優良用材樹種如杉木、禿杉、光皮柞等,藥用植物厚樸、黃連、竹節二七、天麻等。
保護林業資源是維護并發展自然保護區的一個重要工作,目前,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保護利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要想實現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但是在對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保護利用的過程中,由于林業管理人員的數量和綜合素質多沒有達到標準,有些植被覆蓋區域沒有得到充分管理,而有些區域則出現多人重復管理的現象,這是林業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導致的管理不協調。因此為了能有效管理林業資源,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林業資源保護管理體系,為林業資源的發展制定一個整體規劃。
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管理部門,在實施管理工作過程中,沒有按照相應的標準進行實施。有的政府在對林業資源管理部門設置方面沒有體現出科學性,管理部門在執行工作的時候比較混亂。在林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以及畜牧部門進行交叉管理,使得整體的管理比較混亂。在這一管理的形式下,就會造成各個部門相互推誘責任的問題出現,不利于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保護林業資源是保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在對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進行保護利用時,不僅要保護現有資源,還要加強建設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管理系統。林業管理部門多引進林業管理人才,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促進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可以借助各種媒體平臺,加大宣傳保護自然區林業資源的重要性,提高群眾對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
在管理林業資源時若是一直籠統管理林業資源,將會在管理過程中出現重復管理或是某些地區無人問津,造成林業自資源的流失,因此該采取分類分區的方法來管理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且還應實行專人專區管理制度,將管理責任明確到個人,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素養。另外還要增加保護區環衛工人的數量,縮短巡邏周期,增加森林火險報警點,完善防火安全系統,促進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逐漸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游客,但是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也受到了影響,因此要想實現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處理好自然保護區旅游業與林業資源的關系。可以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實行“限量旅游”的舉措,緩解旅游業給林業資源帶來的壓力,使兩者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如果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環境極其惡劣,將會對保護區內的環境造成影響,因此要積極探索能夠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也能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方法。利用媒介宣傳動員,依托保護區的群眾基礎,組織協調當地群眾,使其主動參與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發展中來,將保護林業資源和發展社區生產有機結合,創建服務型的自然保護區,發揮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的專業優勢,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周邊社區廢棄物的排放,通過對改變外圍環境來與內部環境進行比較生態互補,促進對自然保護區大環境的保護。
在對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進行保護利用工作時,除了保護森林資源之外,還要加強構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增進林業與產業的融合,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重要作用。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選擇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經營模式,如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及林經間作等經營模式,實行產業化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另外還要不斷拓展產業,增加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等產業,但要注意在選擇合適的產業的時候,要保持林業資源平衡、市場平衡。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社會中,可以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保護和發展林業資源,例如可以在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應用及開發等方面依靠高新技術來實施研究創新,研究擴大野生臺灣杉種群和人工培植技術。同時,可以采取一些科學技術手段對林業資源進行管理、監控,建立保護區監測站,布設監測樣地,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及生態系統監測工作,為科學管理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提供依據。這樣不僅體現了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的旅游價值,還實現了林業資源的科研價值,使保護區成為科研項目基地以及對外開放的平臺。
無論哪個自然保護區,要想實現林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保持動植物物種的平衡,否則將會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破壞。通過對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中的無植被覆蓋區進行開發利用,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有助于自然保護區物種平衡,促進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貴州省雷公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其林業資源是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資源,保護并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制定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應注意加強林業資源的保護,加強對破壞林業資源行為的監管,落實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保護措施,積極發展產業,促進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1]陳玲玲,屈作新.我國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483~486.
[2]蓋媛瑾.“共生理論”視角下的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研究——以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29(1):20~24.
[3]唐秀俊,張世玲.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社區發展關系的分析[J].貴州林業科技,2011,39(4):53~56.
S759.9
A
1005-7897(2017)20-0174-02
2017-10-5
楊紹瓊(1972-),女,侗族,貴州雷山人,林業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林政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