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功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關于推進我國林木良種化進程的思考
翟功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大林業發展支持力度,很多城市都在進行綠化建設,對于品質優良的林木需求量極大,但我國當前林木良種化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先就林木良種化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了我國不斷推動林木良種化發展的有效措施。
林木;良種化;推進進程
在我國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城市綠化建設對于良種林木的需求非常高,很多城市由于氣候、土質等環境相對較差,對林木生長較為不利,因此需要進行林木良種化培養等工作來提高城市綠化建設的效果,而當前我國林木良種化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良影響因素,只是我國良種林木供應不足,這對于很多城市的綠化建設造成了阻礙。
①我國林木良種相對供應不足,很難適應當前林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系列要求。②當前的林木種質保護體質難以符合林木良種選育需求,更無法推動林木良種化進程。
我國林木良種化工作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①我國沒有構建起完善的良種基地公共投入體系和制度,由于林木良種化工作存在一定的公益性質,尤其在良種林木存在長期性,且直接的經濟效益較低,其進行基地建設就不免需要公共投入,當我國如今的法規和政策并沒有進行保障性傾斜,這就使得民間資本對林木良種化興趣不大,公共投入又有所缺失,最終導致林業良種化科研與實踐都缺乏資金支持、良種產出率較低。②我國在林木種苗項目結構調整中的工作不到位,導致林木種苗相應項目基地建設與該區域內部林業發展的相應需求相左,進行良種培育的基地相對較少而新建項目則較多,管理粗放,阻礙了行業發展。③在林木良種化領域內未形成科研與生產的有機結合體制,林業發展對于林木育種的需求很高,因此在林木良種化進程中其技術力量作用非常大,一旦在林木良種化中缺乏科技支撐后就會出現生產與管理盲目雜亂,影響林業發展的情況。④由于我國市場上林木良種的價格偏低,致使良種種子采摘和林業生產中對良種的需求難以適應,嚴重拖慢了良種林木的發展。
要制定《林木種苗發展中長期規劃》和《林木良種選育、生產、推廣實施方案》,林木種苗規劃要以推進我國林木良種化進程為核心。初步設想,到2020年,全國造林良種使用率總體達到75%。全國分別建設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和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庫200處,建設設施保存庫1處。每個國家重點良種基地,都要圍繞所在省區造林規劃、年度造林規模和主要造林樹種,根據各個基地現有的建設情況,分別制定發展規劃和分年度計劃,確定發展目標和方向,提出保障措施。
要制定《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管理辦法》,落實各項經營管理措施,促進早產多產良種;要不斷補充豐富新的種質資源,開展遺傳測定,加快種子園升級換代,力爭把基地建設成我國林木良種生產基地、科研院所的研發基地、科技興林的示范基地、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基地,代表我國林木良種水平,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為提高林地生產力,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做出貢獻。國家重點林木育種、生產基地的構建不僅可以在行業內部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還能使國家林木良種化科技更加集中地應用到相應的基地上來,加速我國林業科技發展的速度,為林木良種化科研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科學化的技術保障,林木良種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科研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給予相應的國家政策支持有利于該科研、生產過程的不斷推進,因此國有重點生產基地的構建、相應政策的幫扶對林木良種化的科研與生產具有推動作用。
在林業生產中必須確定“科技興種”的目標,政府積極促成林木生產基地與科研院所的工作對接,為國有重點林木良種化生產基地找到最合適的科技支撐工作單位,利用科研院所的專家資源、技術力量來優化林木良種化生產基地的技術能力,同時也為科研單位擴大創收的經濟來源,生產與科技形成合力,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同時還要組織林業生產領域的科研合作,通過召開科研會議等方式鼓勵業內專家多多交流,提升林木良種化工作中的科技助力。
總之,我國林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對于林木良種化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在進行林木良種化的過程中就要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對制度、體制的優化來強化良種林木的種質保護,優化技術人員的良種化操作,提升科研效果。
[1]劉紅.關于推進我國林木良種化進程的思考[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9(01):8~12.
[2]王麗娜,張宇,楊傳平.我國林木良種化進程中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J].中國種業,2010(07):5~9.
[3]劉 紅.關于推進我國林木良種化進程的思考[J].林業經濟,2010(07):41~47.
[4]陳幸良.林木良種化的經濟政策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8(05):55~59.
[5]李曉強.淺談山西省林木良種化發展思路[J].山西林業科技,2017,46(02):55~57.
[6]陳劍英,曾德賢.加速云南省林木良種化的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2007(05):101~105.
F326.2
A
1005-7897(2017)20-0182-02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