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民
(雷山縣森林植物檢疫站 貴州雷山 557100)
森林植物檢疫與林業可持續發展分析
梁愛民
(雷山縣森林植物檢疫站 貴州雷山 557100)
在森林系統中植物及相關產品中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產生活,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針對森林系統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加大對境內與境外植物檢疫的力度,對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人類生態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別對森林植物檢疫和林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幫助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植物檢疫;林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已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進一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國策。世界環境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定義,即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會損害后代人需求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目前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國策。林業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一部分,由于受到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影響,造成一系列環境污染、經濟發展受阻等問題,故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國策,對促進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問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及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受到病蟲害的嚴重影響,病蟲抗性在不斷提高,病蟲面積在不斷提升,對我國森林資源的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故病蟲害防治工作是極為必要的。
森林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包括:①危險性病蟲害,該類病蟲害主要針對天然林;②經濟森林病蟲害,該類病害主要針對人工林發生,對森林發展、林業經濟收入等有重要影響;③常發性病蟲害,在特定時間內頻繁發生是這一病蟲害的顯著特點;④偶發性病蟲害。這類病蟲害的防治難度較大、爆發性極大。
可持續發展理念源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所產生后果的擔憂,對其的定義是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會損害后代需求的發展模式,其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造成的后果而采取的彌補措施。
森林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保護環境的要求,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在林業建設中投入了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等,但成效并不理想,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在于人類對這方面的思想覺悟不足。能夠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與人的學歷相關,多數現代人經過系統的教育后,其見識和理解能力都經過了系統的培養,但在林業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村地區,高學歷的人所占比例較少,不能夠理解為何要將能用于經濟建設的土地去發展林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性效益工作,能見到的投資回饋效率較低,這會使思想覺悟較低的地方政府對此產生抗拒感。
現階段,我國森林植物檢疫工作的職能包括:①防止森林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通過貿易或非貿易等活動進行的不同生態區域間的傳播,要有效防止有害生物的傳出及傳入;②為了保證森林植物產品種植人員和經營人員的根本利益,保障林業產業的安全發展。因此,在森林植物檢疫工作中,應正確處理把關與服務之間的關系,這二者不僅是森林植物檢疫工作中的矛盾統一體,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而把關是檢疫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林業生產活動開展的安全保證,而服務是確保林業生產活動正常進行的目的。
近年來,一些有害生物的侵入對我國森林資源的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若未落實好植物建議工作,使其在我國逐漸呈現出較為嚴重的擴散趨勢,不僅會造成森林資源的浪費,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相關部門需重視起各項工作職責的履行,重視對一些有害生物的預防。
在積累豐富的PRA經驗后,應加強區域引種檢疫審批制度的應用,其它地區的樹種要想進入本地,需做好分類、分批次的檢疫審批工作,且只有在審批合格后,才能充分落實銷售、種植等工作。另外,外地種苗在入境前,應展開隔離始終、疫情監測等工作,一旦發現疫情存在,應將整批種子沒收;針對本地區存在的疫情,應及時做好各種預防、治理工作,并加強封鎖控制,避免疫情擴散。
(1)調整林業結構,完善林業科研新機制。首要任務是要先解決學科的結構、科研的結構布局和組織結構的合理,在學科的結構基礎上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對天然林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經營、對植被系統的恢復、對人工林資源的培育保護及利用、對林業應用上引進高新技術等學科建設,從而促進學科的多樣化、實用化以及系統化的進程;
(2)養成良好的轉換機制。未來林業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開放、合作、競爭的新機制,新型科研體系的發展將會往較大規模的國際化、網絡化及社會化方向前進,因此,在科學研究領域中需要不斷鼓勵創新,從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
(3)在一些重點科研機構嘗試建立健全現代林業科研院所的制度,再結合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科技與企業組織的聯系,加大開發力度,研究新產品和推廣新技術,加快林業科技研發成果到實際運用的轉化,不斷開拓林業的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利用結構調整和人才分流,融入競爭機制,使得林業科技資源和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并且可以讓科技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1)要抓住機遇,積極爭取和完善重點項目立項,努力爭取國家林業建設專項資金;
(2)計劃、財政、金融等部門要逐步加大對林業建設項目的投入,市、縣、鄉三級財政要逐年增加投資比例,確保林業配套資金;
(3)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各級財政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販、扶貧開發等資金時,要向林業生態環境重點建設工程傾斜,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吸收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對“四荒”進行購買、承包、租賃或聯合開發林業資源。
(1)將檢疫區域內的植物和植物產品按照業務類別分為木材、種子、花卉、中藥材及加工產品、其它類別等,分別歸檔登記,并做好情況摸底調查或勘察記錄工作;
(2)將檢疫站內檢疫人員進行分組,并對實施檢疫的森林植物、產品等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現場檢疫或抽樣檢疫,在檢疫合格后發放產地(調運)檢疫合格證;若發現疫情的話,需及時建立相應的檢疫檔案,以便相關人員按照檔案開展相關疫情處理工作;
(3)對調入檢疫區域內的森林植物和產品進行復檢,充分利用新版檢疫辦證軟件信息查證復檢,可有效解決漏檢、逃檢等現象,同時還擴大了植物檢疫保護面,縮小了檢疫盲區,對促進植物檢疫工作的全面開展具有重要作用;
(4)認真執行《植物檢疫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及有關法律、法規,積極開展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防止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要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檢疫法律、法規,宣傳報檢、接受檢疫的辦理程序及檢疫條款中的獎罰規定,提高全社會對森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使依法檢疫、依法調運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總之,落實森林植物檢疫工作對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現階段,我國林業發展需建立其森林生態補償體系,對我國林業單一的產業鏈進行拓展,以提高林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同時重視對檢疫人員的業務培訓,提升我國森林植物檢疫工作落實的專業水準,以幫助我國林業更好、更快的可持續發展。
[1]莊莉,王穎曼,賈利.林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策略——從國際視角分析[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41(5):148~151.
[2]王 也,盛巖.芬蘭拉普蘭地區林業可持續發展經驗與啟示[J].經濟地理,2014,34(4):56~57.
[3]鄧鐵軍,李菁,梁旻雯.香蕉枯萎病疫情發生防控實踐和可持續治理思考[J].植物檢疫,2015,29(4):60~63.
F326.2
A
1005-7897(2017)20-0191-02
2017-8-19
梁愛民(1968-),男,貴州雷山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林業有害生物測報、檢疫、防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