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瑩妍
(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旅游管理系 江蘇省常熟市 215500)
高職園藝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探索與研究
——以江蘇省常熟職業技術學校為例
唐瑩妍
(江蘇省常熟中等專業學校旅游管理系 江蘇省常熟市 215500)
在當下的形勢,結合我校的實際,對高職園藝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作出探索與研究,為培養高職園藝專業高技能人才和學校園藝雙師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本文結合我校實際的現狀,探談如何建設和管理高職園藝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高職園藝專業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1]這為我們指明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職業教育繼續深化改革的方向。
我校的園藝專業起步較早,一度是學校的金字招牌,隨著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社會就業形勢的變革等原因,兄弟學校高職園藝專業異軍突起,我校高職園藝專業在市級技能大賽上難有斬獲,借鑒優秀經驗前進教學教學理念,為了我校園藝專業重新煥發光彩的希望,將眼光轉向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上。
由于我校歷史原因,園藝專業起步較早,我校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隨之設立,但設施設備沒有跟上時代的變遷,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
學校于2005年搬遷至新校區,受到就業需求的影響,給予高職園藝專業的校園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僅僅數百平方米,難于滿足學生實訓的實際需要。
原有溫室大棚配備的噴滴灌設施及農器具等設施,在05年搬遷新校區之后使用多年,甚少添置新設備,學生修修用用,無法使學生跟上行業的最新步伐。
相對于學校汽修等優勢專業的實訓基地的人員配備,園藝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人員配備不齊,僅有大門管理人員一人,沒有專人專項管理。
學期內有兼任老師管理,但是在寒暑假期間沒有專人配備管理,即使配有教師兼任,但因為教師有教育教學任務與自身能力等的原因不能很好的管理實訓基地。
借鑒于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職園藝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功經驗,即“六園一體”:學生實訓園、學生創業園、職業鑒定培訓園、科技開發園、技術推廣園、生產經營園。[2]對于我校的高職園藝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作出探索。
轉變學校園藝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職能,由原有的單一教學實訓為主向學生創業、職業技能鑒定、對外提供服務等多元化的職能轉化,由此通過向上級申請撥款、向社會引進資金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初步解決校園內園藝生產性實訓基地存在的規模小、設備陳舊、資金緊張等問題,重新規劃設計,在今年上半年竣工了新的溫室大棚,添置了自動出苗器等設備,更換了新的噴滴灌設備,為學生實習實訓、教師培養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設施。
校園園藝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我校蘇建青校長曾指出教師成長需要解決的“不足”之一:“技術應用、服務企業能力不足”。實訓指導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刻不容緩。我校存在著有學歷的教師技能欠缺,有技能的實習指導教師學歷低,為此鼓勵教師向上一級的學歷、技能進發,不應滿足于現有學歷、技能,加強與兄弟單位的聯系,借鑒其優勢專業辦學特色、專業建設、課程資源開發及實習實訓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聘請園藝專家來校為教師、學生開展專業講座,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專業理論基礎扎實,技能薄弱但領悟力極強的教師可以通過自身學習、實際操作、假期下到企業職業體驗、參加技能大賽等途徑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我系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雙師型人數比以往增加了三倍。學校可以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有計劃的選派教師去園藝公司、蔬菜生產基地培訓,了解相關行業的最新生產資訊為學生實習實訓打好前站。為了不足實訓指導教師的不足,學校可以通過聘請園藝行業相關專家、優秀畢業生回校執教。我系與常熟市城市綠化管理處、常熟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長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聘請單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離退休高技能人才,來校為教師、學生進行技能培訓。
為了全面加強我校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規范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應由原有的簡單的實訓基地管理,向企業管理學習。建立完善的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形成企業化的管理模式,配備專業專門的管理人才,設置標準的崗位標準,為高職園藝專業學生提供真實或者仿真的工作環境。假期可利用勤工儉學的方式,向高職園藝專業的學生提供園藝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工作崗位。解決一部分因假期園藝,人工缺乏的問題,利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專業好感度。
[1]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2014,6.
[2]李壽田,等.高職園藝技術專業“六園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職教通訊,2013(14).
G717
A
1005-7897(2017)20-0244-02
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