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明
(常德市鼎城區農業機械化學校 湖南常德 415106)
實施農機農藝結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周正明
(常德市鼎城區農業機械化學校 湖南常德 415106)
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與農藝技術至關重要,通過促進農藝農機融合,能夠有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對此,本文首先對農機和農藝進行介紹,然后對實施農機農藝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對促進農機農藝的措施進行詳細探究。
農機;農藝;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標志。發展農業機械化,事關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事關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農機農藝融合,是提升農機化發展內在質量、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農機指的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應用的動力機械設備、作業機械設備等,融合了機械原理和技術,將其應用于農藝上,能夠有效提升農藝水平。農藝指的是農業生產活動中作物的耕種制度,同時其還指根據農作物生態適應性以及生產條件所應用的種植技術,具有多樣性特征。現如今,農業發展迅速,將農機與農藝技術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效率的提升。
根據上文所述,所謂農藝,就是農業生產工藝及相應操作技術;農機就是為實現農業生產工藝過程而設計并制造的農機器具及相應的應用方法和技術。兩者結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優質、高產、效率的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可以說,農機農藝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實踐表明,農機農藝的有效結合有助于土地生產規模化,農業經營集約化,且能統一農作物的品種、種植模式及機械作業,不但可提升作業效率,且可大幅提升糧食產量,減少能源消耗,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機農藝結合方式主要有這幾種:①農機服從農藝,就是以農藝對于生產作業機械基本要求,對農機器具的結構、原理及性能進行改進和調整。②農藝服從農機:因有的農藝在操作上較為復雜,機械化作業難度較大,需要對農藝進行改革,以滿足機械化生產的要求。③農機農藝相協調,就是新農藝在應用時,相配套的農機同步創新,以形成層次、水平更高的機械化農藝。當前,從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看,尚處在中期階段,且整體上不平衡。糧食作物的種植生產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而經濟類作物偏低;耕種的機械化水平高于收獲及生產后的加工。如這類問題未能及時有效解決,不但會制約農機農藝的結合,也會影響到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政府要協調好各職能工作部門之間的聯系,加強各級農業部門與科研院所間的良好合作,建立相關的農業生產企業和機構及生產企業聯動的工作機制,從技術和政府政策上給予農藝與農機結合的鼓勵和支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降低農機購置補貼的門檻,加大對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調動農民購機的積極性。建立、重組專門的農機農藝機構、專項資金,加快農藝、農機技術創新與研究,從而促進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和農作物種植效率的提升。政府要科學的規劃農業用地,為農業提供產業用地,更大程度發揮農藝和農機各自的優勢,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農業機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建設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基地。
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和農業系統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組織領導,密切溝通協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機農藝相融合。可以組建農機農藝融合協調小組以及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通過加強溝通交流,妥善解決農機化發展中的困難。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和農機化管理部門應是農機農藝相融合的主要推動者和管理者。所以應近快研究出臺相關法律制度,再確定主要責任部門,建立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工作平臺。農機農藝融合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管理、體制和機制問題。促進農機與農藝相融合,需要對癥下藥,辨癥施治。要在決策層建立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的領導機構,各行業的領導共同研究農機農藝融合的工作。
積極研究適合農機作業的農藝技術,具體而言,在農藝研究中,除考慮保證農作物產量之外,還應保證機械化作業的可行性及便捷性。一方面,需要對農作物品種進行改良,以提升農作物生物特性與物性統一度,以便更好實現機械化作業;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確保可實現農機作業。應建立機械化專業研發團隊攻關,推進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的農機器械及技術研發,完善適合機械操作的種植體系,以順應農機農藝結合趨勢,實現標準化促規模化,規模化促產業化;重視數字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農機機械數字化水平。此外,農機企業同樣要加大研發能力,研制出更多適合農藝技術要求的機械。特別是華南丘陵地區,農作物種植模式較為復雜,更需要深化農機農藝的結合和研究。
為了更好的使用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該首先創造出適合機械工作的施工環境。為此,從業人員需要對原有的農田進行合理的治理和規劃,將農田按照其具體的特征等情況進行合理的劃分,這樣才可以為機械是正常使用創造條件。而對農田進行的治理,需要根據農田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規劃,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最為合理的施工工藝與機械實現配合,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機械的高效利用,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社、融合示范區的應用優勢。不僅需要承擔農機化作業,而且還應該參與產前的生產資料、農機具準備,產后加工。在實際工作中,將農藝和農機進行有效結合,并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除此以外,還應該依托示范社,進一步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成的示范區建設,結合種植業、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的生產特點,推廣示范一批農機農藝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先進技術,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廣大農民積極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促進農機和農藝的有效結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進步。
綜上所述,農機農藝融合,是提升農機化發展內在質量、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將農機農藝融合列入到國家農業發展長期發展規劃,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推進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平臺,推進農機農藝科研合作,改進農田,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這樣才能夠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的開展。
[1]李紀岳,陳志,楊敏麗,等.基于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生產機械化系統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2,43(8):83~88.
[2]張 梅,王顏齊.農機和農藝結合技術的效益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4):359~362.
[3]李瑾,孫留萍,郭美榮,等.“互聯網+”農機:產業鏈融合模式、瓶頸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3):397~404.
F323.3
A
1005-7897(2017)20-0245-02
2017-9-25
周正明(1968-),男,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業機械方面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