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謝 薈
結構教學與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研究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謝 薈
本文分析了傳統教學方法較結構教學法的缺點,在此基礎上對知識結構化和授課內容結構化這兩點做出了詳細的分析。
結構教學;知識結構化;授課內容結構化
隨著教育的改革,我們對傳統教育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結構教學法采取科學、嚴謹的教學結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結構教學方法是一種科學、嚴謹,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被事實證明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以下簡要分析傳統教學方法較結構教學法的缺點。
1.教學混亂
與結構教學方法相比,傳統教學方法的成效大多與老師的教學水平相關,它沒有被科學評估、嚴謹考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很多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可能無法起到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比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更為重要。
2.知識內容不成體系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比較注重一個個單獨的知識點。其實,一個學科的不同知識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它們是可以相互轉換應用的。例如,數學中的“代數”和“幾何”這兩個知識就存在聯系,如果老師在教學中將這兩方面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會讓學生在解答代數和幾何題的時候更便捷一點,而且對鍛煉學生的思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結構教學法剛好注重了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因此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簡化學生的思考步驟。
3.授課內容不成體系
人在記憶、學習方面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了對規律的使用,那對提高學生的品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例如,數學中的加減乘除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有很強的聯系,比如乘法是加法的延伸。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使用同一個例子分別進行對加減乘除的講解,那么學生對此中的不同與聯系就會有更加清楚的認識。結構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它在進行教學之前會先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然后才會采取最適宜提升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因此其授課內容是成體系的。
很多教師將課本上的一個個知識點當作一個個的任務,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很不好的,這是因為知識之間也是存在聯系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要應用到很多方面的知識。例如,一個幾何題就有可能包含多個知識點的考核,包括:計算、點線面的知識應用等,這樣會讓學生處理信息的難度變大,會給學生造成困擾。而通過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知識體系很容易形成一個整體,這對其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訓練其清晰的思維也具有意義。以下就知識點結構化做出相應的教學分析。
首先,老師要對整個課本或者整個章節所要掌握的知識有一個大的認知,如:代數、幾何、平面、三維空間。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找尋當前所學的知識與之前的知識之間的關系。如:三維空間是二維空間的擴展延伸,解決三維空間的問題往往需要學生建立對應的平面空間。找到聯系點之后,老師應當就當前的課題要求將本章節的內容進行細致的歸納。如平面知識的歸納點有:點、點與點之間的關系、線、線與點之間的關系、線的重合、線的平行、線的垂直、線的相交、線與面之間的關系、點線面三者之間的關系。歸納完成后,老師應當找出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這樣的關系來構建知識體系。如:點的知識是線的知識的基礎、線的知識是面的知識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三件事情:第一、注重知識傳授的順序。第二、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鞏固。如:老師在講關于面的知識時,也可以對線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擴充。第三、注重知識之間聯系的講解。如:老師一定要講清點、線、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三種方法有利于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從而對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較大提升。有時候,出題人會找尋一個知識的切入點,然后需要學生填入很多知識進去,而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切入點快速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因此對知識的考核和應用也具有較大的幫助。
其實,很多老師并不知道:授課也是一門學問,也是有技巧的,它不僅僅只是將一個知識從課本上搬運到學生的面前,不同的知識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傳授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對小學數學“時間”的教授之中,學生不僅需要認識秒、分、時、天這些單位,還需要掌握單位間的互相轉換。對于沒有接觸單位轉換的學生來說,跳級轉換(例如把秒轉換為時)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很多時候其往往難以掌握轉換的精髓(雖然這些對成人來說是簡單的)。但是,授課內容結構化可以幫助其快速地掌握這些知識,以下簡要對此做出介紹。
首先,教師需要明白關于時間所需要講解的內容(讓學生理解認識秒、分、時、天這些單位,讓學生掌握通過乘除來進行單位轉換的原因以及實施步驟,讓學生學會如何轉換時間)。在此基礎上,老師需要對自己的授課結構進行優化,這就包括這樣兩種方案:第一種是認識時間單位、理解乘除轉換原理、掌握時間轉換方法。第二種是理解乘除轉換原理、認識時間單位、掌握時間轉換方法。這兩者雖然都完成了教學內容,但是實際上對學生來說是具有不同效果的,這一點是筆者通過對學生的教學實驗所得出的:第一種授課方式下的學生解答問題更為迅速,能解答出問題的概率更高。通過分析,筆者發現第一種教學方式下的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更好的掌握,這與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幫他們樹立起來的知識結構有關。顯然,第二種教學方式中的知識結構是比較松散的。而在規劃自己的教學結構時,教師一定要對此進行較好的分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查詢有關教學結構方面的書籍,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教學實驗來對教學結構進行規劃。
綜上所述,授課內容的順序對授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授課內容的結構。總之,結構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適宜在教學中被使用。在使用結構教學法時,老師應當注重知識結構化和授課內容結構化這兩個方面。
[1]黃暉明.關注數學基本結構 實踐結構教學法[J].福建教學研究,2017.
[2]李建鋒.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應用結構教學法[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
[3]郭璟春.初探知識結構提綱教學法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