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臨澤初級中學 呂 偉
初中數學活動課的組織與高效實施對策
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臨澤初級中學 呂 偉
數學活動課憑借“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從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自主體驗、自主思考,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創新思維力。本文闡述了初中數學活動課的組織與高效實施對策。
數學活動課;組織;高效實施;對策
從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結構來看,數學活動課的安排與實施,不同教師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結合筆者在活動課教學中的實踐,現就其主要做法歸納如下。
數學活動課在實施與教學中,一些教師或者不重視,或者理解上存在偏差,未能真正發揮數學活動課的現實意義。數學活動課本身是立足具體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從中體驗、感知、內化數學素養。因此,在組織實施上要做到趣味性,能夠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初中數學活動課取材大多來自于生活實際,比如利用剪紙操作來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進行對折、裁剪,從而觀察和分析常見圖形的性質變化,引導學生從實踐操作中感知數學思維。同時,數學活動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數學知識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數學的計算方法需要學生從探索、論證中求證,而探究性教學是數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活動課本身立足現實實際問題,從探究到猜想,再從猜想到論證,最后從論證到結論,一步步逼近數學真相,由此來強化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活動課程中,學生之間可以交流、合作,可以共同參與操作實踐,對數學知識、數學現象進行分析,發揮各自的積極性,最大化地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從而為發展數學認知能力提供了保障。
對于數學活動課的設置,更要講究實效。教師在組織上要堅持三原則。一是活動設置要合理。無論是什么樣的數學活動,其參與對象都為學生,學生從中獲得了哪些體驗,增長了哪些經驗,培養了哪些思維,都要進行明確。成功的活動課要具有“跳一跳、摘得到”的挑戰性,要能夠突顯課程新意,要符號學生認知水平,要能夠讓學生從中有所成長,有所收獲。比如,在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之后,我們可以“24點游戲”作為活動課程,讓學生從中來感受有理數運算,增強對活動課程的參與探究積極性。二是活動設置要具有層次性。層次性主要是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的差異性,以滿足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對于探究的活動或問題,要具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要體現對不同學習水平學生實際能力的關注,培養其創新精神。三是活動的設置要具有滲透性。數學知識本身與數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數學問題的表征與解決,既要融入相應的計算,更要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比如在活動課程中融入類比教學法、方程思想、枚舉法、數形結合思想、分類思想、歸納法等等,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思想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融入相應的策略,而有效的教學策略是保障教學內容有序、清晰、高效的前提。在數學活動課的設置上,同樣需要融入策略。一是要做好充分的準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不同于教學內容的數學活動,要把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準備哪些基本素材,這些往往被教師、學生所忽視。比如在學習《正方體涂色》的活動課程時,對于本活動的主題、要求、材料等,要進行提前通知,讓學生進行準備。比如土豆、蘿卜、小刀、顏料等。通常情況下,充分的課程準備,更有助于實現對課程教學效果的促成,而如果未能進行有效準備,活動的開展則難以保障。二是要讓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學習數學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力,特別是創新性思維,要將之融入客觀數學知識體系中,從數學活動課的設置上,要讓學生從動手實踐中來觀察和記錄數學現象,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數學認識上獲得思維的升華。比如將正方形的紙片進行對折,得到一條折痕;繼續對折,讓每次的折痕與上次折痕平行,則2次后得到三條折痕,3次后得到7條折痕。問題:對折4次得到幾條折痕?對折6次得到幾條折痕?對折n次得到幾條折痕?通過數學問題,結合數學活動來進行數學思維訓練。
教學評價是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方法,在進行數學活動課的組織上,同樣需要引入教學評價來確保數學活動的有序進行。活動課與日常數學課有區別,活動課側重于動手實踐來解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知識中提升數學素養。活動評價是融洽師生的有效手段,能夠引導學生從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中來細化數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對于一些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解決;對于學生在協作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從表格填寫、實踐感受等方面進行探析,激勵學生客觀地、全面地認識數學。
總之,堅持數學活動課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養成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值得我們重視并不斷探索。
[1]顧廣林.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22):64-66.
[2]馬秀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