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北小學 李艾娣
構建智慧的小學數學課堂
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北小學 李艾娣
傳統教學中,教師以教替學,忽視了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掘。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以智慧引導學生,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質疑。本文主要從以趣促學、以思啟智、以問誘答、以練引思幾方面,闡述構建智慧的小學數學課堂的策略。
小學數學;智慧;數學課堂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課堂被教師的講解、提問、總結、糾錯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學生缺少表達交流的機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問答機會少,語言功能被異化。其實,即便是討論課,教師也應以智慧的語言引導、提問學生,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質疑、交流,構建互動的數學課堂,制造出最佳的教學氛圍。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擺脫教案的限制,不機械地背誦預設的內容,而要將枯燥的文字變成富有特色的語言,用形象生動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教師要提升自己“趣”的素養。教師要深入挖掘內容,不僅要使教學內容趣味化,還要用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吸引學生,用語言的情趣化、教態的夸張化、思維的游戲化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教師要保持一顆愉悅的童心,積累有趣的數學故事,開展趣味閱讀,善于使用激趣的語言,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趣味性。其次,教師要善于激趣。教師要將枯燥的知識變得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蘇教版一上《認位置》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理解“上下”內容時,創設情境如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和大家一起學習數學,你們想知道是誰嗎?(想)它是森林里最具智慧的老人——樹爺爺,還有一群可愛的動物朋友,我們一起看看,都是誰?(小兔、小鳥)你能用一句話來表示小兔、小鳥的位置嗎?想一想,小兔在小鳥的哪?”教師以學生喜歡的“森林”情境引出教學,學生對小兔、小鳥位置的思考,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試著確定他們的位置關系,使他們對所學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最后,教師要維持興趣,使課堂保持活力。教師要將愉悅的教學理念與嘗試教學法融于一體,教師可以根據內容的不同選擇恰當的方法開展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搜集數學小故事等教學素材,自制學具,要將表達交流的機會讓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即使學生有錯誤的理解、錯誤的表達,教師也要啟發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明理,促進知識的吸納、消化。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最佳時期,教師要分析學生的思維特點,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方式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思維的沖撞,才能有所收獲。教師要運用嘗試教學法,引導學生在思考中產生疑問,促進學生思維啟智的愿望。“學須有疑”,教師以語言提問、省思,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如教者呈現問題:“樂樂、思思、笑笑、淘淘平均每天練習的時間分別為35、30、60、20分鐘,經過測試,樂樂18分鐘打出846字,思思19分鐘打出931字,笑笑13分鐘打出728字,淘淘12分鐘打出384字。”然后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生一提出:樂樂平均每分鐘打多少字?這個問題得到了其他同學的效仿。在教師的引導下,生二提出:四個人中誰的打字速度最快?這個問題無疑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經過生生的討論、教師的引導,生三提出問題:求這四位同學平均每天的練習時間與打字速度之間的關系。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還要借題讓學生思考整體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讀題,再嘗試出題、同桌討論、表達見解、師生互相討論、生生研磨討論。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讀題、看題、觀察、討論、提問的時間,讓他們在思考中收獲提問、思考的樂趣。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提問是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用數學語言以問誘答,引領學生破除障礙,提升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提問要在可質疑的點上,從而引發學生的疑問、思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問題的核心之處,在思考中舉一反三,在不斷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思維達到新的高度。教師要通過語言誘導學生解答,讓學生對做出的答案進行反復思考,讓他們思索、總結,獲得最后的答案。如在蘇教版五下《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按單數和雙數把自然數分為哪兩大類?(奇數和偶數)這節課我們用新的方法把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看到課題,你們想學到哪些知識?”教師導入,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學到哪些知識,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表達學習的意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號,與學生開展“找約數”的游戲,找一找自己學號中的約數。讓前12名學生說出各自的結果,“根據上面各約數的個數,你認為分哪幾種情況?”學生根據分類情況填空,只有一個約數的是1,有兩個約數的是2、3、5、7、11,有兩個以上約數的是4、6、8、9、10、12。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得出結論,一個自然數按約數可分為質數、合數和1。
練習不是題海戰術,不是無意義的多練,但是隨堂練習、即時練習、邊學邊練能讓學生有效地接受所學內容。學生通過練習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練習中發現數學、愛上數學。教師要采用“以練為主,先練后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的嘗試成為自覺的行為。如在解決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數量關系。教師在導課環節中,一行擺上9朵黃花,一行擺上4朵紅花,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起初,學生受到思維的限制,往往會提出“一共有多少朵花”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還能提出哪些其他問題,有學生經過思考后會提出“黃花比紅花多幾朵”或“紅花比黃花少幾朵”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處理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練習要注重結構,能層層深入,讓學生從練習中啟迪智慧、反思自我,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以自己的語言指引學生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嘗試中開啟智慧,讓他們發現、思考、質疑、感悟、反思、練習,從而實現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發展、知識面的積累,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1]譚勁,李光樹.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14.
[2]龔玉婷.發揮語言魅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2.
[3]鄭義富.數學“智趣”課堂教學的原則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
[4]徐永紅.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智慧的缺失[J].教育科研論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