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西安豐鎮中心小學 樂少洲
數學也需要閱讀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西安豐鎮中心小學 樂少洲
閱讀理解不但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學習任務,數學課也經常存在閱讀理解的問題,在教學中也需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在數學中不光有數字運算,還有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而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
閱讀;理解;數學潛能
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去讀好書,讀懂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閱讀理解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數學中的語言總是非常簡潔,一些數學概念、數量關系通常是隱藏的、含蓄的。小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時,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過自己的數學知識補足或擴展題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義,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車間生產了200個零件,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生產4個,兩個車間一共生產多少個零件?”解題時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較”關系,即根據“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做4個零件”這一條件,計算出第二車間生產的個數,然后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系,將兩個車間生產的個數求和,雖然問題文本中只有兩個數字,卻包含了“比較”和“組合”兩層數量關系,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這些學生將其中的比較關系的方向搞反了,從而導致理解錯誤。因此,在數學活動指導中,應該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數學文本由數學語言、詞匯以及非常簡潔的符號組成。小學數學文本理解過程至少有四個層次:
1.正確理解詞匯和符號
小學數學應用題常常用一些詞匯來表述,這些詞匯有些是數學中的專門術語,有些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因此,指導學生準確理解這些詞匯的內涵是正確理解問題的前提。對于數學術語的理解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來自生活中的常用語的概念放在數學中就有了新的內涵,即由“日常概念”變成了“科學概念”,然而小學生卻往往不去注意兩者之間的差別而誤解其意義。例如,“垂直”在日常語言中最基本的含義可能是指與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學生以為在數學中也應該這樣理解“垂直”的含義,這顯然沒有抓住“垂直”作為科學概念時的內涵。小學生對這些符號的掌握必須是準確的,并且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2.正確解決詞匯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
在實踐活動中,用詞匯表示概念與用符號來表示概念之間需要相互翻譯。如在解決應用題時,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據算式來編應用題,這樣就涉及詞匯和符號之間的互譯問題。目前,小學生在這方面常常面臨許多困難。
3.在應用題、用符號表示的數學方程表達式中,也涉及理解符號關系和數量關系的問題
如在四則運算中,同時出現了加、減、乘、除、括號等,這就必須理解這些符號的關系,才能確定計算的順序。
4.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閱讀理解最終還是要構建合適的問題模型
在詞匯、符號、語法結構的水平上去理解問題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驟,最終還是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問題模型才能解決它。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問題的給定條件和要達到的目的之間總是包含了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將已有的概念性知識、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彌補這種缺口的差異,形成關于問題的內在表征模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小學生在數學文本的閱讀理解中面臨的任務以及困難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導致學生數學閱讀困難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根據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指導。
1.在數學閱讀理解的不同步驟上加以訓練
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有不同層次,因此,在實踐中,每個學生的數學閱讀困難也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小學生理解困難可能是不能理解數學術語和符號,或者不知道將兩者互譯,還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數學的“語法結構”等。教師可根據一個應用題文本列出幾個算式;或者根據一個算式編出多種數量關系結構或類型不同的應用題。對于不善于區分不同數量關系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根據其中包含的集合關系(算術應用題中的組合問題、比較問題、變換問題)的數學題進行分類;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來訓練學生對數學表達方式的敏感性。總之,要根據學生在每個數學閱讀層次上面臨的具體困難,加以適當的訓練。
2.指導學生構建“活的”結構化知識
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是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的前提,在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對數學文本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釋文本信息的足夠的已有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雖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選擇合適的知識點與問題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題目表達的含義不一致。根據以上原因,在實踐指導中要發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結構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畫“概念”和“概念網絡結構”的方法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組織化,將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與條件性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如:老師不僅要講解一道題目的計算方法,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應用這些方法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活的”、可用的知識。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了解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及生活經驗,可以為問題解決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如:學生對銀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計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課堂上遇到類似問題時可能就更容易應對。
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是發揮數學潛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數學課中應該重視閱讀理解教學,這就要求我們教者針對不同的情況有區別把對待。引導學生讀好數學、讀懂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