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治仁
初中“歷史調查活動”的評價設計與反思
■沈治仁
【背景介紹】
“旅行與夢想”是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之一。我們組織七年級學生每周五下午外出參觀南京的歷史文化景點,作為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從而豐富學生的閱歷。作為課程負責人之一,我帶領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了整個課程。下面,我結合某次活動出發前的準備情況,談談初中“歷史調查活動”是如何進行評價設計的。
【案例描述】
“各組長清點人數。都到齊了吧?”我環視了一下班級,只見幾乎每個學生的臉上都寫滿了興奮與期待。
“檢查一下‘裝備’:手機或相機、筆記本、黑筆。有沒有?”
“有!有!”一些學生已經興奮地拿出手機把玩起來,還有一些學生從書包里掏出本子,高高地揮舞著,更有甚者,已經背起了書包準備出發……
眼看時機成熟,我清了清嗓子:“把書包放下,把筆記本拿出來,我們聊聊。”
“為什么?”“老師,我們不走了嗎?”……學生們疑惑地問道。
我安撫著大家躁動的情緒:“還有時間。出發前,我們先聊聊。你們是否明白了我們這次的調查任務?”
“去南京博物院啊!老師你昨天已經‘預告’了。”小鄧組長一邊翻筆記本一邊回答,“要求我們‘觀察史前時期的文物,并結合參考資料,說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
“是的,你們準備怎么‘調查’呢?”我趁熱打鐵問大家。
“拍點照嘛!這個又不難!”小林同學插話道,語氣中充滿著不屑。
“你們拍完了照片,就能‘說出’史前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嗎?”我反問道。只見小林同學把頭低了下去,不準備繼續回答我的問題。
“我把旁邊的文字說明拍下來,回家查查看是干什么用的……”郝同學在下面小聲地嘀咕著,生怕自己說錯了。
“很好啊!你們組準備怎么展示呢?”也許是“展示”這個詞觸動了郝同學敏感的神經,他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要不然……要不然……我……我們組寫篇‘小作文’吧,告訴你這些文物是干什么用的……”郝同學聲音極小,看得出他非常害羞。
“NO!NO!NO!”他的同桌小陳組長一邊搖頭,一邊用胳膊肘捅他,“我們小組不寫‘小作文’……太難了,我不會寫!要不,我們弄個PPT吧,配點文字,上課時說給大家聽。”聽小陳組長這么一說,郝同學急得直拉他的衣袖,還不停地朝他擠眼睛。小陳組長甩開同桌,大聲說:“你就負責做PPT,我來說!”
“你們不寫,我來寫!”見郝同學猶豫不決,小林同學大聲說道。
我點點頭,贊賞小林同學的迎難而上。“那么,你準備怎么查資料呢?”
“百度!知乎!搜狗……”小林同學搖頭晃腦地報了一大串搜索網站和論壇的名字,其他學生哄笑起來。
我追問小林同學:“你能確保百度上的內容都是真的嗎?”他先是一怔,然后尷尬地搖了搖頭。“但是,有些網站上的內容的真實性就很高,比如今天我們要去的南京博物院的官方網站。”我接著說道。小林同學恍然大悟似的用力點了點頭:“我用百度去查這類網站的網址,然后一個個點進去看看。”我也學著他的樣子用力點了點頭,表示對他的肯定。
“老師,我們小組還有個問題。”剛才一直在翻筆記本的小鄧組長舉起了手,“我們想照著文物做模型,演示一下‘史前人類是怎么生活的’。”我眼前一亮,這個提議出乎我的預料。小鄧組長補充道:“但是,我們做模型和他們做PPT,得分一樣嗎?”
小鄧組長的問題非常尖銳,以至于我半分鐘都沒有說出一句話。直到所有學生都投來期待的目光,我才緩緩開腔:“不管用什么方式進行展示,都可以得分。而且,得分多少取決于你們自己——大家要為自己的表現打分。”
“耶——!”全班爆發出了歡呼。
“當然,自評只占總得分的1/4。”我停頓了一下,“同組的伙伴也要為你的表現打分,同樣占總得分的1/4;下節課各組進行成果匯報的時候,小組之間的互評也占總得分的1/4——不論大家用什么形式展示成果,請一定要把今天拍的照片呈現出來,作為你們匯報的證據。我會根據證據與成果的匹配程度,為大家打最后1/4的分數。上述每項各25分,總分100分。明白了嗎?”
“明——白——了!”
“好的!出發!”
【案例反思】
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建議”中,“參觀”“訪問”“調查”等教學活動形式被反復提及。我校的“旅行與夢想”課程正好為“歷史調查”的實施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評價始終是課程實施的難點。
本次活動出發前,我要求全班學生回顧調查的主題:“觀察史前時期的文物”,由此確定了“歷史調查活動”的首要評價目標——“史料實證”素養的提升。
1.“搜集并辨別史料”是“史料實證”的基本要素。
“二重證據法”是歷史學習的傳統方法,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活動中,我要求學生觀察文物并“拍照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對“地下之新材料”有直觀的認識,才有可能了解歷史的“真相”。而在說明評價反饋方式的時候,我強調把照片作為“匯報的證據”,也是出于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目的。
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收集資料時往往無法辨別其真偽和價值,正如小林同學喜歡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上尋找資料一樣。因此,我點撥小林同學去可靠的網站上搜集資料,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真實性”是“史料實證”素養提升的基本條件。
2.“做出說明”是“史料實證”素養提升的表現。
基于史料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是進行“歷史調查”的主要目的。對歷史敘述的解釋,需要學生具備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因此,出發前,我還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說出史前時期人類生活的情況——只有基于“文物照片”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才算是發揮了史料的“證據”作用。這也是提升“史料實證”素養的必由之路。
在案例中,我要求學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調查成果,結果,他們給出了“小作文”“上課‘說一說’”“做模型”等多種建議。學生的表現正說明了評價方法既可以是多樣的,更可以是自主選擇的。
1.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是學業評價的基本原則。
評價的“多元化原則”是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發揮自身的最佳水平,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獲得成功。所以,我提出“不管用什么方式進行展示,都可以得分”——在評分上不做任何導向,將多種評價方法的選擇權交給學生。
2.“智能傾向”的差異性決定了自主選擇評價方法的必然性。
案例中,有的學生認為寫小作文太難,有的則認為挺簡單;有的學生選擇“口頭匯報”,有的則選擇“歷史制作”——這不僅反映了他們學習偏好的不同,更反映出同一年齡段不同學生智力發展傾向的差異性。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大部分智力測驗手段嚴重地偏向兩種智能,即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而與現實情境相結合的評估,如“社會調查”“撰寫論文”“編輯小報”“動手制作”“模擬表現”等,則可以適應“人際關系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智能”“內省智能”等智能傾向的差異性。上述案例中,學生更愿意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比較容易的”評價方法,且最終我也支持各種評價方法可以同樣得分,因為,自己選擇的評價方法,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上述案例中,有學生問“怎么評分”,這其實涉及評價的反饋方式問題。我提出了“自我評價”“組內互評”“組際互評”“教師評價”各占1/4的賦分原則。平心而論,當時我并沒有刻意這樣設計,但是,事后學生們的反應卻是積極的,其原因在于:
1.多元的主體有助于評價學生進行積極意義建構的過程。
隨著“教—學—評”一體的原則愈發深入人心,“評價”的“權力”也不再被教師所壟斷。在調查活動中,教師不可能實時跟隨學生,為了評價學習的過程,既需要學生對自己的“態度、策略、方法、效果”等進行評價,也需要傾聽別人的意見,共同分析和判斷學習狀態,從而推動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因此,上述案例中的“自我評價”“組內互評”“組際互評”賦分均相同,旨在引導學生不僅關注“老師怎么評價我”,更關注“我怎么評價自己”“同學們怎么評價我”。
2.表現性評價有助于彌補量化評價的不足。
在說明反饋方法時,我并沒有對“評價指標”做太多的說明,只是要求學生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表現及展示的成果。這是因為,表現性評價是形成性的,只有通過評價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才能了解其“所知”和“所能”。調查活動的過程無法量化,作為成果的“模型制作”“PPT匯報”等學習結果也難以量化評價,所以,偏向于質性描述的表現性評價才會貫穿整個評價活動的始終。
“出發前聊聊”,這是我對“調查活動”評價設計的積極嘗試。但是,對于諸如“評價標準的描述”“評價過程的引導”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相信隨著“旅行與夢想”課程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調查活動”的評價設計可以愈發完善。
[1]張克州,何成剛.基于歷史解釋的教學設計——以“秦文化與秦的興亡”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16(4).
[2]張漢林.借鑒與探索:多元智能理論與中學歷史學業評價[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10).
[3]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標準的學生學業成就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教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