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韓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李梅
今年1月,沃爾瑪內部宣布了一項決定,沃爾瑪美國電子商務運營首席技術官除負責在線商店外,還將負責沃爾瑪實體店的技術團隊。其電子商務部門的首席信息官和首席運營官正在退出公司。去年,沃爾瑪收購Jet.com,加強其在線業務。沃爾瑪實體店還引入很多創新:自駕購物車,以減輕走在超市大通道上的痛苦;尋找支付錢包,使退貨過程更簡單。
與此同時,美國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正在嘗試開設實體店。去年12月,亞馬遜在西雅圖推出首家無收銀臺實體店AmazonGo。在這家占地170平方米的超市完成一次購物,只需進入超市、選擇商品、離開超市3個步驟。超市可以追蹤所有顧客的購物情況,并在顧客離開超市時打印出購物小票,購物賬單則由顧客在亞馬遜網站的賬戶支付。超市的宗旨是,為顧客免去排隊的煩惱,讓實體店購物變得像網上購物一樣快捷。目前這家超市仍處于測試階段,只對亞馬遜的員工開放。第一家對公眾開放的AmazonGo或將于今年開門營業。
一個是電商巨頭,一個是傳統零售業巨頭,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動作反映了目前美國商業零售業的發展趨勢:各補短板,使未來零售更可能是一個在線和離線集成的選項,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和技術。
近幾年來,美國媒體對于電商能否取代實體店有很多討論,比如電商能“吃掉”實體店嗎?電子商務的成功意味著實體店在未來會消失嗎?一般的看法是,電子商務正在增長并將繼續增長,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也有觀點認為,電子商務正在接管實體店的概念已誤導很多人。實體店遠沒有消失,并有堅實的理由存在。根據Forrester的在線零售預測,2015年至2018年間,民眾在網上購物的花費約為1500億美元,但在同樣的時間內,民眾在實體店的支出將達到3000億美元。
證明電子商務不能“吃掉”實體店的例證之一是,美國零售地產的需求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供應短缺無法滿足需求。此外,商場的租賃率幾乎達到100%,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零售地產商開發商店。同時,美國已開始對電子商務零售商課征銷售稅,這將使得電商的優勢降低。到目前為止,有5個州已實行,這些州的電子零售商銷售額已經出現了6%到12%的下降。
正如馬云所說,“未來沒有一家零售企業是純粹的線下或線上企業。”在韓國,O2O(OnlineTo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模式也正在成為熱詞,其中,“生鮮”產品成為各電商的主攻領域。去年6月,韓國第二大電商11條街(11st)推出11star服務,主打“農戶直銷”、“漁夫直送”的概念,重點在于推介簽約產地和農戶,并提供“當天凌晨在產地采摘后直接發貨”的服務,水產品則在拍賣當日出庫和配送。下單前,消費者可以通過實時更新的視頻確認產品的新鮮程度,這多少彌補了“網絡購物無法確認商品狀態”的缺陷。韓國最大電商G-market也推出O2O模式,派遣由食品部門專員組成的驗證團進駐原產地,針對生產、加工、包裝以及配送等環節進行管理與監督,保證“當天采摘、當天收貨”。▲
環球時報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