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轉換理論最早是由卡特福德提出的,并由包振南先生引進到國內,該理論建立在韓禮德階和功能語法理論之上并對中國翻譯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介紹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淺析其翻譯理論優勢,并對其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對后來研究者及對翻譯實踐有所指導意義。
【關鍵詞】翻譯轉換 層次轉移 范疇轉移 英漢譯本
一、引言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首次提出了翻譯轉換這一術語,這一翻譯理論在西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知名學者開始探討翻譯轉換這一現象,并用之于實踐,這一轉換理論也對中國產生不小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翻譯轉換的分類探析,并結合《呼嘯山莊》兩個不同的漢譯本,指出翻譯轉換理論的內容及其優勢,并結合實例分析其在翻譯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二、淺析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
翻譯轉換理論由卡特福德提出,意思是從原語到目標語過程中偏離了形式對應,所謂形式對應是一個目標語(單位,類別,結構,等級)的范圍,在目標語的機體盡可能具有與源語范圍有相同的地位.翻譯轉換理論在語言學角度出發,解決了傳統翻譯理論所不能解釋的一些問題。翻譯轉換為語言之間的互相轉提供了理論基礎,卡特福德把翻譯轉換分為層次轉移(詞匯和語法)和范疇轉移(不同的階)兩大類。
范疇轉移又包括結構轉移,詞類轉移,單位轉移,和系統內轉移。層次轉移是指語言層次方面的變化,例如一種語言的語法項可能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詞匯項,或者一種語言的詞匯項譯成語法項。結構轉移是指語言結構上的變化,如英語中的被動形式可轉移為漢語中主動形式,漢語中的肯定可以轉移為英語中否定形式。詞類轉移是不同詞性之間的轉換,例如i went there by bus .我乘公共汽車去的那。英語中的方式介詞by,譯成漢語中的動詞乘。單位轉移是語言單位上的變化,例如源語中的詞轉換為目標語中的短語。系統內轉移是指源語與目標語結構形式基本對應,但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找不對應語。
要想弄清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框架,我們必須區分三個基本的概念,語言和言語(索緒爾提出),形式對應,文本對等。
1.語言和言語。語言有兩個方面,一個屬于語言學的系統,既人們共同遵守的語法準則和詞匯系統,另一個是言語,即人們所說的具體的話,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具體運用。翻譯理論大體分為語言導向的翻譯理論和言語導向的翻譯理論。語言導向的翻譯理論并不能很好地運用在翻譯實踐中,因為它尋求一種整體的的效果而往往忽視了具體的實際應用效果,在言語導向的翻譯理論中,我們一般會忽略語言的整體的相似性和區別性,所以更加注重語言在各個層面的相互轉換。
2.形式對應 。正如上文所說,形式對應是一個目標語的范圍,在目標語的機體中 盡可能具有與源語范圍有相同的地位,在法語中鮮花是fleure ,也就是說在法語的目標語機體中fleure與flower在英語的語言系統中所占的地位應該是相同的。形式對應更傾向于描述一種語言系統也就是索緒爾所說的語言的范圍 。
3.文本對等。文本對等指的是任一目標語文本或者部分文本在一定的場合下被認為是源語文本的對等成分,文本對等強調目標語文本和源語文本元素之間的關系。例如在法語中Au dehors 有outside的意思,也有out of 的意思,再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要看文本的語境來確定是哪一個意思。
三、呼嘯山莊譯文風格及寫作特征
翻譯是一門科學,翻譯是把一國的語音 文字語法系統轉換成另一國的語音,文化,語法系統,由于文化 傳統 哲學 地理 政治 等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翻譯過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翻譯過程中我們很難達到那種完全的對等的狀態,也就是說不能夠很好地表達出原作的語言與文學風格(劉宓慶,2001)神似但形散,as strong as a horse 正確的漢譯本應該是壯如牛,而非壯如馬。英語屬于屈折語而漢語不是曲折與這就會導致譯文特征的不同,漢語常常使用成語,諺語而英語中并不存在成語結構,在翻譯過過程中很難達到形式對等。英語也具有漢語所不具備的一些特征,英語中有動名詞 現在分詞,過去分詞 ,不定式,這些在漢語中都不具備,這些因素無疑對英漢翻譯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
四、翻譯轉換理論在呼嘯山莊中的應用分析
翻譯轉換理論有卡特福德提出,并把它定義為從源語到目標與翻譯過程中偏離了形式對應。本文將以呼嘯山莊為例來研究卡特福德翻譯轉移理論在英語小說漢譯中的應用。
本文將以范疇轉移為例進行分析。
1.結構轉化下的兩漢譯本分析。結構轉換有多種形式,根據源語言的的特點,翻譯成目標語時可能會出現主動被動,肯定否定之類的轉移。
例1. He hailed me to follow him, and, after marching though a wash-house, and a paved area containing a coal-shed, pump, and pigeon-cote, we at length arrived in the huge, warm, cheerful apartment, where i was formerly received .
譯本一:他招呼我跟著他走。于是我們穿過洗衣房,經過一個石頭鋪的院廠(哪兒有一堆煤的棚屋,一臺水泵,還有一個鴿子棚),終于來到了頭天接待過我的那間暖和,敞亮的大屋子。(宋兆霖譯)
譯本二:他讓我跟著他走,走過了洗衣間,還有那鋪著石子的場地(這兒有一間儲藏煤的屋子,還放著抽水機和鴿子棚,最后總算進入那間舒服暖和的屋子,昨天我也是在這兒接受款待的。(王芳譯)
從上述兩種不同的中譯本我們可以看出,譯本一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也更加通順易懂。譯本二完全按照原文的語法形式翻譯成目標語,而忽略了漢語的習慣用法,譯本中仍然采用了被動形式,還缺少了漢語美感的表達。
2.詞類轉換下的兩漢譯本分析。英漢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特點,詞性轉換常常會發生。
例2. They both promised fair to grow up as rude as savages; the young master being entirely negligent how they behaved, and what they did, so they kept clear of him.
譯本一:看來他們兩個將來都大有希望長得像野人那么粗野,小主人對他們的舉止行為一概不過問,所以他們也樂的躲開他。(宋兆霖譯)
譯本二:眼看著他們成年后都有可能像野人般粗魯,小東家根本不管他們做什么,也從不搭理他們。(王芳譯)
從例二中可以看出英漢兩種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英語中有大量的名詞,形容詞,漢語中則比較偏向于動詞。形容詞 轉譯名詞也很常見,rude 和 negligent 在譯本一中分別譯作名詞粗野和動詞不過問,這樣讀起來使句子更加生動,而譯本二則顯得比較突兀。
3.單位轉換下兩漢譯本分析。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語言單位的互相轉換,如果只考慮保持原文的結構,這樣會使翻譯效果大打折扣,在翻譯過程中這樣的轉換隨處可見。
例3. She looked at me, leaning back in the chair, and remained motionless and mute.
譯本一:可他只是朝我打量了一下,就往后朝椅背上一靠,一動不動,默不作聲了。(宋兆霖譯)
譯本二:沒想到他只看了我一眼,朝后靠了靠,就一動不動了,并且緊閉著嘴巴。(王芳譯)
譯本一中looked at me mute分別譯作朝我打量了一下,一動不動,而譯本二中完全按照語法結結構翻譯成朝我看了一下,緊閉著嘴巴,這樣的對照原文翻譯使句子顯得冗長,繁瑣,譯本一更加符合漢語表達方式。
五、總結
漢語和英語巨大的文化差異,給翻譯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卡特福德的翻譯轉理論,使我們充分了解到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表達方式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翻譯轉換工作的必要性,給廣大翻譯工作者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但該翻譯理論只是從句子的層面出發,往往忽視了文化,傳統等因,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們要更加客觀的看待該理論,取其精華用到我們的翻譯實踐中。
參考文獻:
[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2.
[2]宋兆霖.呼嘯山莊[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3]王芳.呼嘯山莊[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
[4]Car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fifth impression,1978.
[5]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作者簡介:董帥(1990.2-),男,山東聊城人,中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