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墨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拓展閱讀
——公共場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學校
王子墨
近日,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發微博抱怨來博物館參觀的中小學生缺乏基本禮儀,點名批評北京一所小學——該校學生隨地亂扔垃圾。該條微博在網上引發很大反響,被點名的小學公開道歉。這不得不使我們意識到:公共場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學校。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鏡像,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社會秩序的投射,公共場所既是文化載體,也是公德教育的學校。比如近日有網友發微博稱,在飛機上有一個孩子尿急難忍,由于飛機臨近降落,廁所關閉,家長當眾脫下孩子的褲子讓其方便,招致網友一片指責。
公德規范的問題不能置換為道德滑坡,梁啟超說:“吾中國道德之發達,不可謂不早。雖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闕如。”有“私德”而無“公德”,才是問題所在??赡茉诙嗄暌院螅瑢τ隰[出風波的孩子們來說,早已不記得在博物館看到了什么,但這場公德教育課是不會忘記的。公德教育沒有比公共場所更好的學校了,公共場所是孩子們體會群己邊界最直觀的場合。試想我們置換場合,孩子們在自己的房間里亂丟垃圾,可能是一個“不講衛生”的私德評價;孩子隨地方便,如果事發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會有道德評價。可見,沒有一個規則明確的公共場所,公德規范和公德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德規范是社會治理的“奢侈品”。解決好法律、權利、公平等重大課題之后,公德規范的緊迫性才會凸顯出來。落實公德教育,法律法規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腳點,個人的道德約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標準,讓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間,成為更具有界定與實踐意義的行為標準。
當前的關鍵,是給公共場所賦權,讓公共場所具備更明確的規則,具有更多對公德行為進行裁量的空間。以博物館為例,除了微博聲討,用輿論監督這種不道德行為,有沒有其他約束機制,比如對團體、個人采取“黑名單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們來訪參觀。觀察發達國家的公德規范,大多是標準更細致,執行更有力,公共場所更具權威性,而且更大地發揮社會團體作用。
(選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報》,本刊有刪改)
讀完本文后,你也許會和讀完《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樣,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同學們是否有所覺察,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對公德要求更嚴苛的場所越來越多。公德規范的形成需要更多的討論,以及更多嚴肅的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不僅僅是孩子。
1.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根據文字內容,請簡要概括規范公共場所公德行為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