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高 云,魚 敏
?
·軍事醫學· ·短篇論著·
特定環境下顱腦戰傷的特點與救治研究
劉 娜,高 云,魚 敏
顱腦戰傷;特定環境;特點;救治
環境醫學已被國際上諸多國家列為軍事醫學研究的重點。美軍認為,特殊環境下作戰,首先影響戰斗力的最關鍵因素是官兵對特殊環境的適應能力,其次才是來自敵方的威脅[1],并據歷次戰爭分析,顱腦戰傷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2]。筆者重點針對高原地區、沙漠地區、海上等特定環境,采取平戰結合的方法,對顱腦戰傷的特點及救治策略進行研究,以提高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官兵的環境適應能力、自救互救能力。
1.1 高原地區 海拔在3 000 m以上的地區,氧分壓及大氣壓均低,氣候寒冷,環境惡劣,最低溫度為-47 ℃,冬季甚至可達5個月之久,特殊的自然環境對官兵的生理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3]。容易發生肺水腫、腦水腫、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特點主要為:(1)高原地區傷員的腦水腫較平原地區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2)高原地區顱腦戰傷的并發癥發生率遠高于平原地區;(3)高原地區顱腦戰傷的感染發生率低于平原地區;(4)高原地區顱腦戰傷傷員較平原地區恢復慢、預后差。
1.2 沙漠地區 沙漠地區日照輻射強,環境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在100 mm以內,而年平均蒸發量達2 500~3 400 mm。晝夜溫差大,沙面溫度最高可達70~80 ℃,夜間最低溫度在7~12 ℃區間[3],人員通常由于高溫、缺水,導致出、入量失衡,從而導致脫水、中暑的現象發生。其特點包括:(1)沙漠地區傷情比平原地區重、進展快;(2)沙漠地區由于交通不便,救治與后送難度系數大;(3)沙漠地區感染發生率顯著高于平原地區。
1.3 海上 海上環境遮擋物少,日照輻射強、晝夜溫差及空氣濕度大,作業時容易受到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影響。海上顱腦傷的發生率遠高于肢體其他部位的損傷[4]。其特點有:(1)由于艦船人員密集,可呈現大批量傷員驟增的現象;(2)開放性顱腦戰傷多于陸地;(3)傷情復雜且多發傷多;(4)傷口感染率高;(5)死亡率高;(6)救治難度大。
2.1 高原地區 高原顱腦戰傷救治,除一般腦外傷處置措施外,糾正低氧血癥非常重要。腦組織持續缺血缺氧,可造成嚴重不可逆損害,損傷腦組織及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給予充分氧療可有效改善傷員的預后,延緩病情的進展。鑒于高原地區地域遼闊、交通運輸條件差、與救治機構距離遠等客觀條件,容易影響搶救成功率。因此高原發生腦水腫、肺水腫時,提倡就地治療,下送和低轉都達不到早期治療[5]。必要時進行損傷控制性手術,可減少和延緩傷員病情進一步惡化。
2.2 沙漠地區 沙漠地區除一般腦外傷處置措施外,應積極控制感染,防止沙塵污染傷口,盡早將開放性傷口閉合。并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在干熱環境下發生脫水、在嚴寒條件下發生凍傷[6]。由于沙漠環境后送難度大,應加強人員定位,運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快速實施后送是提高顱腦戰傷有效救治的關鍵。
2.3 海上 海上顱腦戰傷經救援人員搜、撈、救、送、治等一系列程序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病情延誤,且海水浸泡傷多具有嚴重的高鈉血癥、高氯血癥、高滲血癥、酸中毒、低溫等,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容易造成顱腦戰傷死亡率高[7]。因此,海上救治應及時給予脫水、抗炎、復溫等對癥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快速后送。昏迷傷員要做好氣道管理。
在高原、沙漠、海上等特定環境中,無論傷員處于哪個區域,其疾病特點與救治策略都有其共通性。除常規處理外,尚需結合傷員病情、地理形勢、作戰類型等靈活機動安排。
3.1 損傷控制理念是延緩傷員病情惡化的有效方法 損傷控制性手術,是指采用簡單、行之有效而損傷較小的“應急救命手術”來處理致命性損傷,然后分期手術處理非致命性創傷[8]。該理念可克服地理環境艱苦、疾病救治時間緊等不利因素,將早期不能根治的手術進行簡單化救命處置,從而為腦科“黃金救治期”贏得時間,有效預防和延緩傷員病情進一步惡化。
3.2 快速后送是戰時特定環境下提高生存率的根本途徑 美軍曾在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中,調度軍用及民用飛機運送傷員,使傷員從受傷到抵達本土治療的時間由最初的8 d縮減到36 h,顯著提高了傷員的生存率[9]。由于顱腦戰傷對時效救治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救護機構需適時縮減救治階梯,把握好后送指征,通過海、陸、空立體救護提高傷病員搶救成功率。
3.3 人員自救互救能力是戰時保證有生力量的制勝法寶 由于未來戰爭具有突發性,戰時特定環境中的軍隊衛勤力量甚是有限。當發生顱腦戰傷時,傷員能否在黃金救治期內接受治療是對戰(現)場官兵的巨大考驗。人員必須具備基礎的戰救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快速反應,果斷處置傷情,從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前沿傷病救治能力。
3.4 地方救援組織是戰時特定環境衛勤保障的堅強后盾 特定環境均呈現運輸、補給困難的狀態,僅依靠部隊衛勤保障顯然力量不足。地方救援組織較軍隊五湖四海的保障力量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在人力上給予支持,在救治經驗上提供借鑒。應軍民結合,建立集海、陸、空、地方救援組織為一體的綜合救護體系,有效提高我軍衛勤保障能力。
[1] 楊丹鳳,劉家瀛,汪海.撫遠三角洲寒區衛生學保障的思考[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0,28(6):460-462.
[2] 張鐵鑫,周世偉.顱腦戰傷傷譜初步研究[J].華北國防醫藥,2007,19(5):1-4.
[3] 孔田甜,趙俊嶺,白云峰,等.特殊環境下軍人的生理健康狀況調查[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36(5):685-688.
[4] 宋希江,高元黎,張振河,等.海上頭、胸、腹部重度創傷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雜志,1998,5(1):22-23.
[5] 周其全,劉福玉,鄭必海,等.高原腦水腫現場就地急救治療的效果及影響因素[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7,28(2):84-86.
[6] 王克強,許民輝.沙漠地區顱腦戰創傷救治現況綜述[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8):96-98.
[7] 莊永敬,謝培增,陳大軍,等.海上環境下海戰傷救治的實驗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0,24(2):141-153.
[8] 張鐵鑫,周世偉,楊洪廣,等.顱腦戰傷急救方案與救治程序研究[J].西南國防醫藥,2008,18(2):291-293.
[9] 王正國.重視戰傷救治研究[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13,1(1):1-4.
(本文編輯:林永麗)
710054 西安,解放軍第三二三醫院神經外科(劉娜、高云);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魚敏)
魚敏,電子信箱:my@fmmu.edu.cn
R826.62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7.02.004
20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