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河南省胸科醫院 內鏡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8)
消化內鏡中心感染控制流程優化管理中實施循證護理的可行性分析
張麗平
(河南省胸科醫院 內鏡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8)
目的探討消化內鏡中心感染控制流程優化管理中實施循證護理的可行性。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河南省胸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治療的患者320例,采用隨機數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感染控制流程,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對感染控制流程進行優化管理,采用調查問卷統計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進行分析,對流程管理優化前后患者感染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循證護理對感染控制流程進行管理優化后,有效控制了消化內鏡中心感染發生率,提高患者對醫院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感染控制措施實施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消化內鏡;感染;控制流程;循證護理
隨著醫療水平的逐漸完善,消化內鏡已在多種消化內科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對于消化內鏡診療過程中感染的控制是消化內鏡中心的工作與研究的重點[2]。本研究為了控制消化內鏡中心感染的發生情況,采用循證護理的方式對感染控制流程的管理進行優化。現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河南省胸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治療的患者320例,采用對照研究的方法運用循證護理的手段對感染控制流程進行優化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河南省胸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治療的患者32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60例。實驗組中男93例,女67例,年齡25~62歲,平均(39.06±9.93)歲;對照組中男97例,女63例,年齡23~63歲,平均(40.09±10.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感染控制流程,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對感染控制流程進行優化管理,分別對布局、儀器、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人員進行管理優化。具體內容如下。
1.2.1完善工作制度 為提高內鏡中心的現代化管理,需采用科學的、現代的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內鏡中心存在各種制度,其中有6項與感染控制相關,主要包括內鏡中心感染控制制度、內鏡中心醫務人員防護制度、內鏡中心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廢物處理相關制度、一次性耗材使用相關及管理制度、消毒隔離相關制度[3]。
1.2.2完善工作流程 清洗消毒室的清洗流程:①洗消人員佩戴防護設施對內鏡進行消毒,并要求每日使用前進行消毒并登記。②洗消人員每日對消毒液的濃度、內鏡使用者的一般信息及內鏡的型號等進行登記,登記者簽全名。③對內鏡的清洗消毒流程進行控制,經過側漏程序后將內鏡置于清洗槽內進行清洗。清洗槽內為配置好的酶液,各孔道反復刷洗2遍并保持一定時間。然后進行漂洗,漂洗后放入消毒槽內浸泡足夠時間,取出后轉移至終末清洗槽并用流動水進行徹底清洗。最后在干燥臺上吹干內鏡及管道內水分備用。不用的內鏡放入專用的儲鏡柜內,自由位存放。檢查室的檢查流程:①運用含氯消毒劑在上班前及下班前對檢查室內進行擦拭。②氧氣濕化瓶是內鏡中心的必要設備,使用時一人一瓶,使用后送消毒供應中心處理。各種備品要求每日更換,消毒備用。③對生活垃圾及醫療垃圾進行嚴格分類。④嚴格把控實時清洗流程,內鏡使用后立即用酶液進行反復沖洗并用酶液浸泡過的紗布擦拭后送入清洗消毒區。
1.2.3人員培訓 ①內鏡中心醫務人員暴露及防護培訓。消化內鏡中心人員在進入內鏡中心初期要進行職業暴露及防護培訓。主要包括職業暴露的處理培訓、職業暴露流程培訓、醫療人員手衛生培訓以及職業防護培訓等[4]。②內鏡中心醫務人員消毒培訓。負責操作的醫務人員必須在上崗前進行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的相關培訓,并對內鏡使用以及后續保養事宜進行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清洗消毒機的使用、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站的使用、清洗劑和消毒劑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內鏡的基本結構以及內鏡的清洗消毒流程。
1.2.4清洗消毒設備及布局 ①清洗消毒設備。消化內鏡中心可設置檢查區域及專門的內鏡清洗消毒區域。內鏡的清洗消毒區域又根據不同的內鏡分為腸鏡或胃鏡消毒區,不同內鏡的清洗消毒工作需要分別處理,各內鏡及附件間需分別進行。清洗消毒用水需安裝特殊的水處理裝置,保證用水質量。每日清洗后的內鏡需放入專門的儲鏡室中。②布局合理。要求內鏡中心的改建或建設的規劃階段,需要感染科與院內協商,針對布局方案進行討論。對內鏡中心進行功能分區,主要分為診療區、蘇醒區、候診區等。
1.3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中感染發生情況進行記錄,計算感染率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統計患者對感染控制中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進行分析。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滿意度對照組中非常滿意23例,滿意60例,一般77例,滿意度為51.9%。實驗組患者中非常滿意91例,滿意28例,一般41例,滿意度為74.4%。實驗組患者對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感染發生情況對照組中發生感染6例,感染率為3.8%。實驗組中發生感染1例,感染發生率為0.6%。實驗組中感染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消化內鏡中心對感染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降低患者感染發生,促進患者康復效果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針對布局、儀器、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人員培訓等方面采用循證護理的方法進行干預,有效提高了各項制度的有效落實,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保障。嚴格執行的工作制度與工作流程可對感染發生的多個環節進行控制。合理的結構布局以及各區域的詳細分工,保證了內鏡使用過程以及清洗消毒過程的質量。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發生率降低至0.6%。采用循證護理對感染控制流程進行管理優化后,有效控制了消化內鏡中心感染發生率,提高患者對醫院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感染控制措施實施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1] 王立新,張靜濤.循證護理用于消化內鏡中心感染控制流程優化管理措施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3):93-94.
[2] 譚小芳,劉嬌艷.消化內鏡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7):701-703.
[3] 厲挺,強明珠,陶愛女,等.消化內鏡醫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控制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9):4761-4762.
[4] 曲永萍,陸以霞,張曉波.消化內鏡醫源性感染的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773-2775.
[5] 蔡曉美,任艷蕊,左緒艷,等.消化內鏡室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與預防措施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0):2396-2397,2400.
R 47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104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