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蕾
(昆明市政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28)
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植物配置
——以昆明地區為例
徐國蕾
(昆明市政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228)
作為城市的基本架構,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設的重點部分,其中的植物配置更與城市的形象息息相關?;诖?,筆者首先介紹了市政道路工程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然后以昆明地區為例,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中高速公路與城市干道的植物配置,意在幫助城市綠化規劃人員科學合理地進行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植物配置。
市政道路;植物配置;高速公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和機動車數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城市的工業化程度也隨之增加,使得城市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部分,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的環境,更能夠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為城市居民提供更為優質的居住環境。因此,對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觀察目前我國各大城市的發展現狀發現,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已經對城市的現代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嚴重的時候還會威脅到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為了緩解城市的環境污染,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城市的綠化建設,而市政道路工程的綠化建設則是重中之重。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的核心框架,能夠為城市居民的出行、生產運輸和貿易交流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進行植物配置,不僅可以減少城市污染,更可以美化城市環境,使城市居民在空閑的時間里,放松身心,緩解城市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相關研究表明,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指數,促進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可以看出,市政道路工程植物配置的重要性。為了提升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在進行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植物配置時,需要做到高低錯落、富有層次,確?;?、草、葉的合理搭配,提高植物配置的美觀性。另外,為了使市政道路工程中配置的植物能夠順利生長,選擇的樹種最好為鄉土樹種,在減少城市綠化建設成本的基礎上,提高城市的美觀性以及綠化效果[1]。
昆明地區在高速公路兩側配置了寬度大于20m的喬木、灌木以及草復層混交綠化帶,有效保護了昆明地區的野生動植物。因為昆明的土壤呈現微酸性,所以會在高速公路兩側配置山茶花和莢蒾等植物,提升植物的美觀性。對于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交接區域,在彎道的外側種植喬木林,為駕駛員提供駕駛方向,提供安全感。與此同時,在兩種道路交接區域和中央隔離帶的位置,需要配置較為低矮的草坪或者灌木,保障駕駛員擁有寬闊的視野,掌握周邊的交通情況,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1)車行道,在進行車行道的植物配置時,不僅需要考慮街景設計的美觀性,更要確保交通的安全性,綠化帶不能對駕駛員的視線造成影響。因此,昆明的車行道僅配置了低矮的草坪或者灌木叢,對于需要加寬的綠化帶,增添了喬木以及花卉的配置,使車行道的植物景觀錯落有致。在昆明市區的某些車行道,還配置了巖石與孤立樹等景觀,滿足了“春城”四季有景的需求。
(2)行道樹,行道樹是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配置的樹種,不僅可以為行人乘涼和庇蔭,還可以減少城市噪音,美化城市環境。昆明的行道樹主要將喬木、灌木以及草復層混交林作為主體。在一些空間較窄的區域,并沒有配置較高的灌木與喬木,確保了汽車尾氣的順利排除,減少了昆明的空氣污染,有效提升了昆明的環境效益。
(3)人行道,人行道主要是指建筑紅線和車行道之間的綠化帶,在人行道進行植物配置,可以將行人和車輛有效區分開,為行人提供陰涼和安全的環境。對于不同寬度的綠化帶,需要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如果綠化帶的寬度比較大,可以將綠化帶作為綠色屏障,進行灌木叢或者草坪的配置,并在整個植物配置區域的外圍安裝綠籬,防止行人踐踏破壞綠化帶;如果綠化帶的寬度比較小,有關人員可以采用墻面垂直綠化方法進行植物的配置,選用地錦等藤本植物實現綠化的目的。
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植物景觀的美觀性,有關人員需要做好植物種類的選擇,最好選擇樹冠濃密、樹干筆直、樹枝整齊且沒有病蟲害,耐寒和耐旱能力較強的樹種,不僅可以保障城市景觀的美觀性,還可以提升城市的綠化效果。在進行行道樹的選擇時,可以選擇香樟、洋紫荊和木棉等樹種,在美化城市的同時,減少城市噪音并吸收有害氣體。另外,市政道路工程的樹種選擇還需要與城市的特色相契合,昆明作為“春城”,市政道路工程配置的植物樹種均具有顯著的亞熱帶景觀特色[2]。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分析可得,通過對市政道路工程中植物配置的分析可知,有關人員需要根據高速公路、車行道和人行道的特點,結合城市的土壤條件和特色,選擇合適的樹種,從而提升城市的綠化效果和生態效果。本文的探究仍舊存在不足之處,僅供參考。
[1]高雪松.昆明地區可開發鄉土木本觀賞植物資源調查及分析[J].現代園藝,2015(15):22~24.
[2]白艷榮.昆明地區園林植物配置設計與施工研究[J].綠色科技,2015(07):156~158.
TU99
A
1005-7897(2017)24-0101-02
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