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華聰 張楚涵 田曉明
(天津泰達綠化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城市園林綠地滯塵進展及發展
慈華聰 張楚涵 田曉明
(天津泰達綠化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風景園林是現代建設的需要,對于生態環境建設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我們需要對風景園林施工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綠地滯塵有強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對城市園林綠地滯塵的研究以及進展展開討論。希望可以提高風景園林的質量。
城市園林;綠地滯塵;研究;進展
近年來霧霾狀況嚴重,綠地滯塵研究成為了研究的熱點,綠地滯塵作為一種綜合利用多學科、多種技術的研究,在研究中需要對植物附塵能力和抗塵能力進行研究,實現園林的環保化構建,改善環境現狀。
園林植物覆蓋在地表上面,空氣中粉塵會減少,這是因為粉塵都附著到了園林植物的表面,尤其是一些結構復雜的植物,對污染物的阻攔更為有效,從而阻擋了污染物的大面積傳播,在風塵形成的時候,這些綠色植物有效防止了污染物的大面積傳播,有效杜絕了二次揚塵的出現。同時,綠色植物還有另外一種作用,他可以會降低風速,研究表明,綠色植物可以阻擋風的破壞,對氣流起到一種阻擋作用,由于風速變慢,風中攜帶的大徑顆粒物會附著在葉片表面,這些顆粒物也會被阻滯在植物群落中。同時,葉片對于污染物還有一種吸附作用。葉片表面結構粗糙,灰塵會附著在粗糙的葉片表面,從而起到一種過濾的作用。大面積的顆粒物是導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提高空氣的濕度,顆粒物會因此變重而變得更容易沉降。植物滯塵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是黏附,一些花草會分泌具有粘性的物質以此來吸附空氣中的降塵和飄塵,葉片表面還有一些同樣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吸附空氣中的塵土。從滯塵的效果愛看,黏附滯塵的效果最好,最為穩定。[1]
影響園林綠地滯塵效果的主要是植物內在因素,不同植物的滯塵能力是不同的,影響植物滯塵能力的主要是葉片表面的粗糙程度,葉片傾斜程度和枝葉密度等,這些特性不同,滯塵能力就會有所差異,其中葉片構造是影響滯塵的主要因素,葉片越粗糙,滯塵效果越好。另外,不同群落的植物滯塵效果也不盡相同,對于一個群落來講,綠量越大,群落的滯塵能力越強。[2]
不同季節,植物滯塵能力會有所不同,國內外研究專家發現在夏季植物生長旺盛階段中,植物的滯塵效果最好,但是有些植物在冬天的時候滯塵效果比較好,這是因為這些植物在冬季的時候依然可以維持自己的綠量,綠葉的結構更適合滯塵。而在一天中,中午的滯塵能力最高,下午之后開始降低。
同樣一種植物,在不同空間中的滯塵效果會有所不同,空氣污染程度越高,綠色植物距離污染源越近,滯塵量還會變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滯塵效果會更小。[3]
就目前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植物葉片主要通過停留、附著和黏附等來進行灰塵滯留,但是葉片在滯塵之后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葉片的清洗,簡單清洗葉片并不能夠出去這些粉塵,而即使是深度的清理同樣也會有細小的污染物滯留在葉片表面,很多微小的污染物停留在了葉片表面比你高且固定于其中,從而逐漸降低了葉片的滯塵能力。可見,僅僅研究葉片表面特征和滯塵量并不夠,我們需要研究葉片吸附微小物質的能力,顆粒物的大小等來優化研究。在目前研究中,消塵機理的研究還停留在初始階段,因此我們在研究中需要綜合利用多種學科,其中包括空氣動力學、風學、環境生態學等,對顆粒物的運動狀況積極性更為細致的研究。[4]
目前測定滯塵能力的方式主要是差重法,但是在研究技術不同的時候,這種測定技術測量的數據存在差異,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不完全一致,對植物的滯塵能力研究結果也會存在差異。可見,在我們研究植物滯塵能力的時候,需要結合多種研究方式,采用合適的試驗技術標準,嚴格控制溫度、風向以及沉降速率和捕獲速率等生態效應參數等,完善試驗技術方式以此來客觀評價植物滯塵能力。[5]
植物抗塵耐塵作為分析滯塵效果中,是一種必要的前提,抗塵耐塵能力的測定需要從植物生長發育、生理活性以及群落特征等方面來進行,通過研究植物耐塵抗塵能力,提高滯塵效果。[6]
城市園林作為一種涉及多學科內容的綜合領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進展,但是由于評判標準不同,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為了提高研究效果,對綠地滯塵能力進行提升,我們需要將多學科和多種技術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來,發揮城市綠地的最大綜合效益。
[1]叢日春,李吉躍.試論城市林業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7(02).
[2]王翠萍,陳洋,鐘珂,劉加平.城市街道空氣質量與道路綠化型式的關系[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7(06).
[3]魏斌,王景旭,張濤.城市綠地生態效果評價方法的改進[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6(04).
[4]劉夢飛.城市綠化覆蓋率與氣溫的關系[J].城市規劃,2015(03).
[5]吳人韋.支持城市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專題研究[J].城市規劃,2015(04).
[6]吳國強,余思澄,王振健.上海城市環城綠帶規劃開發理念初探[J].城市規劃,2016(04).
S688
A
1005-7897(2017)24-0109-02
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