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皓
(浙江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小議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運用
嚴皓
(浙江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園林景觀的規模得到了迅速擴充,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針對目前種種實情,園林景觀的建設應圍繞低碳理念開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低碳理念與園林景觀建設兩者的有機共融,既能減少或避免工業排廢造成的環境破壞,又能保障園林景觀的持續利用,相關人員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秉持以人為本、低碳環保的態度強化對生態問題的重視,以期為國家的穩定發展獻力獻策。
低碳理念;園林景觀;運用
城市的高速發展決定了園林景觀建設的必要施行,相關人員在建設中要考慮的因素繁多,往往忽略低碳理念在園林景觀中運用的意義,新時期新氣象,在生活質量提升后環保思維漸入人心,是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應將放于眼前利益的狹隘眼光延伸開來,大到整體構造,小到選材,無論是空間開拓還是造型狀態,都應秉持低碳意識,以生態良好的低碳排放景觀創設,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保障園林景觀的高效利用。
在園林景觀建設伊始,應預先宏觀掌控園林的整體建設情況,契合城市未來規劃,就地考量現場的碳排放量,并以精確的儀器報出準確的參考數據。以便為后期低碳理念的融合做好前期準備。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應明確影響碳排放量的因素并思慮周詳,在實際建設中,影響園林營造過程中碳排放量的因素有很多,導致建設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碳排放量都有所不同[1]。設計人員要通過嚴格、細致地計算,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對園林營造的各個階段的碳排放量進行跟蹤調查,根據其變化及時調整建設步驟,從而對園林營造過程中的碳排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有效控制碳排放,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滿足園林的各項建設要求,從而實現低碳園林營造的根本目標。
材料是園林景觀建設的整體構架組分,是低碳理念滲透的充分體現,在材料的選擇時,應考慮到建設的實際需求與碳排放量在各個構造中的關系,盡可能滿足兩面的需求,選取合理的碳友好材料,以材料本身的低碳性,強化對園林景觀建造過程中碳排放量的有效控制。碳成本是指園林材料自生長到應用這一整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總和,再加上能源資源的消耗和廢物的產生等。在碳友好材料選擇的過程中,要把地域差異也考慮進去,從而提高園林營造過程中碳友好材料選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園林景觀的建設做為城市規劃中的基礎工程,在施行的過程中,難免會利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作業,而園林景觀又通常集中于城市主干道,與車輛流通、人口居住相距不遠,嘈雜的噪音污染與轟隆的車輛往來,無論是對交通的暢通還是人類的日常休息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會持續到工程結束,工作人員就需要考慮到這一方面的問題,在保證低碳風景園林營造的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下,盡量減少機械設備的使用,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從而對低碳園林營造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減少機械設備操作不慎對植物造成的損傷,降低了低碳園林營造所需的資金成本投入,保護了城市環境的生態平衡。
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在初始階段往往由于設計人員的自身經驗,固步自封的臆測與周邊環境的契合度,建設完工后,隨著城市變遷的突如其來,園林景觀與周圍建筑物逐漸突顯出不相融合的弊端,需要根據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二次修整或是拆除重建。這就大大增加了城市園林營造的資金成本投入,因此在低碳園林營造的過程中一定要盡量延長風景園林的移除和更新時間,從而提高低碳園林的利用效率,降低低碳園林資金成本的投入,并注意保證生態環境的平衡。因此在低碳園林營造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能只是重視個人的理念對城市園林空間和形態進行設計和營造,而是需要根據城市人口特點、藝術風格以及地區文化等進行。
建筑施工中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起現成的素材,搭配園林景觀的建設,其中一些細節化的可重復利用的,如廢水、簡易設備、自然肥料等均可進行二次處理加工,作為園林景觀建設中的必要內容,減少其他新鮮材料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污染與浪費。應在建設的全程融入低碳理念,充分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利用原則,對于舊的建筑物開展組裝或重新改造,使其再次成為造園的新材料。
園林景觀建設中,需要的大量材料在運輸的過程中也必可避免的會產生諸多環境污染問題,對此,可采用就近取材、就地取材的措施,在總體上減少能源的消耗。并采用“低碳材料”取代“高碳材料”,降低碳成本在園林建設中的消耗,比如,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燈泡進行照明等[2]。用合理的規劃設計模式盡可能延長園林的使用期限,以此減少園林設計當中能源的消耗。
園林景觀建設中糅合低碳理念,是現今時代浪潮下必不可少的一環,還需要我們積極革新建設方案,不斷探索環保與建設更加契合的關鍵點。
[1]黎穗明.低碳生活與園林景觀設計的關系探討[J].綠色科技,2011(04).
[2]楊銳,王俊杰.景觀視角下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路徑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1(01).
TU982
A
1005-7897(2017)24-0120-02
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