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義
(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大源林場 廣西桂林 541906)
淺談發展森林旅游與生態資源保護
曾憲義
(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大源林場 廣西桂林 541906)
本文通過對我國森林資源和森林旅游的現狀進行分析,以我國某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為案例進行研究,提出森林旅游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并且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以期為我國森林旅游發展和生態資源保護提供借鑒和參考。
森林旅游;生態資源保護;建議和措施
所謂森林旅旅游是指利用森林資源形成的自然景觀及附屬的地形地貌資源、人文景觀資源等多資源形成的一種產業,為人們提供探險、科學考察、療養、休憩和旅游等活動,森林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主體內容。伴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文化生活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人們一直處于鋼筋水泥的生活環境中,對于回歸大自然的心態非常迫切,在這個背景下,森林旅游景點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度假、回歸自然和陶冶身心的重要場地。
該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中亞熱帶南緣,屬于亞熱帶季雨林植被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主要的地帶性植被。珍稀動植物豐富,植物起源區系古老,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共同構成公園穩定協調的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寶庫,為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相關科研機構的調查和統計,國有森林公園內現存的維管束類植物大約有220科799屬1756種,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其中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有26科、47屬、265種,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有147科、568屬、1359種;裸子植物8科、9屬、13種;蕨類植物39科、75屬、119種。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植物主要紅豆杉、銀杏等兩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香樟、華南栲、金毛狗、桫欏和香果樹等15種。
該國家森林公園保存完好,并且遠離城市,受到的人為干擾因素非常小,公園境內及周邊都沒有工礦污染源。公園區域內環境質量優良、環境條件優越。在水文、森林、氣候、地形等綜合條件的作用下,公園境內的空氣清新,溪河水質純凈,非常適宜人類的居住。依據科研機構測得的數據顯示,國家森林公園地表、地下水質都已經達到了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大氣的質量也已經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空氣中含有的細菌含量非常少,空氣的清潔度非常高,噪音控制標準已經達到國家一類標準,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非常適宜人們進行療養保健、休閑度假、森林徒步、森林生態沐浴等相關的旅游活動。
基于該國家森林公園內部良好的溪水資源,國家森林公園開發了河流漂流旅游項目,并且已經建成漂流終點和起點接待設施、旅游服務中心、避暑山莊及其他各類旅游景點。國家森林公園內部人文景觀古老神秘,天象氣象景觀空朦飄逸,生物景觀異彩紛呈,溪谷清幽迷人,峰巒疊嶂。人文景觀、天象、瀑、溪、林、山等景觀無不展示著其獨特的魅力。
以往,林場的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林場職工的待遇比較差,他們的收入大部分靠種樹,砍樹,賣樹,再到種樹,砍樹,賣樹來獲得。種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砍的速度,單一的收入方式往往會造成過度的采伐,最后會無樹可砍。如果沒有新的出路,他們的生活將更貧困。不斷的采和種也就是在不斷破壞林業生態,毀壞森林植被,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林場不得不砍伐一部分林場的樹木,這些做法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是互相矛盾的。現階段,在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我國很多林場都摒棄了傳統的發展模式,并且國家也加大了對林場職工生活的補助。以上文提到的國家森林公園為例,該公園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打造特色生態旅游,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既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實現了森林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上述這些措施,實現了當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森林的永續利用。
以前,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大都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制約了林業的發展。隨著人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很多人在節假日喜歡到旅游景點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現階段,林場改變了傳統的森林資源管理方式,運用科學的技術、生態的理念,對現有的森林資源加以有效的開發利用,建立國家森林公園,打造生態旅游的品牌,既發展了當地的經濟,促進林場職工收入的提升,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發展。國家森林公園在規劃初期階段,通過相關部門的可行性分析,綜合考慮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在森林公園建設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劃設計進行施工建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小,并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例如進行造林設計、荒山綠化、補植補造等,在生態脆弱地帶和生態敏感地帶,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作為森林公園的核心區,嚴格保護。通過種植一些彩葉樹種,一年四季都有顏色的變換,為森林公園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在森林公園建成營業后,制定了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督促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和制度,參與生態文明的保護,促進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明的建設。
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要制定發展生態旅游的引導性、指導性意見,以發展生態旅游貫穿于旅游產品宣傳、促銷和經營的全過程。同時,要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游活動與教育活動相結合的載體來加以發展,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影響,使游客受到具體生動的生態教育,使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生態意識的大課堂。各類旅游培訓要把生態保護列入重要內容,導游、講解員要過好生態教育關,掌握生態知識,熟悉生態旅游規范,對游客進行生態及旅游知識的講解和教育。在游客和經營者中構建生態道德,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喚起綠色激情,陶冶綠色情操,引發綠色思索。要從少年兒童抓起,以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幫助兒童從小樹立生態保護意識,逐步提高全社會的認識,為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社會基礎。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的差別,也就是說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生態資源為依托,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旅游活動。森林生態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經營者外,還有當地居民、當地經濟,未來居民、未來經濟;環保是森林生態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選擇地滿足游客需要。經營者在開發、利用森林旅游景點的過程中,應強調以森林生態旅游為宗旨,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進行統籌規劃,實現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
森林旅游業是靠環境質量吸引游客的,因此,在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應在景區規劃及管理方面制定嚴格的科學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旅游開發要做好規劃,要正確處理好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編制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的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調查,在全面正確地認識旅游區的基礎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減少污染源,加強環境質量監測,把人類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進行旅游區開發時,要遵循適度有序地分層開發的原則,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過多地摻進人的主觀活動,每個項目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高度、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要堅決制止。政府部門在森林旅游自然景觀開發過程中,要具備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要多聽生態學家或相關專家決策建議,在旅游開發和建設中建立并切實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有效地避免沒有發展潛力或是具有負面效應的森林旅游項目的實施。在吸引外資方面,要進行政策扶持,但要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
綜上所述,隨著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通過促進森林旅游的發展,促進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的綜合提升。在發展森林旅游時,必須放棄粗放式的大眾旅游模式,注重長遠利益,努力為游客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促進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矯麗會,屈學書.山西森林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及開發研究——以國家級森林項目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04):15~20.
[2]劉瑩.基于產業融合的森林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123~128.
[3]蘭思仁,戴永務,沈必勝.中國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的三十年[J].林業經濟問題,2014,34(02):97~106.
[4]李麗娟.構建我國森林旅游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02):238~241.
F592
A
1005-7897(2017)24-0148-02
2017-11-20
曾憲義(1976-),男,助理工程師,專科,主要從事林業生產管理、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林木病蟲害防治等管理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