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東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淺談加強森林資源管護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武衛東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有效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但與此同時,自然生態環境也遭受了嚴重破壞,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刻不容緩。森林資源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加強森林資源的管護能夠有效改善空氣質量,美化環境,對生態環境建設大有裨益。本文就對如何加強森林資源管護,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促進我國的生態發展貢獻微薄力量。
森林資源;管護;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前提。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森林資源管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作為生態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森林資源的管護對我國生態、環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在平原農區實施高標準農田林網綠化工程,提高農田防護功能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②突出抓好退耕還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實和兌現補償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護投入,建立健全管護隊伍,調整結構和開發特色產業,解決退耕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③認真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重視集體林的管護,通過公益林建設、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措施,進一步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林資源。
①要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水平,加大對現有森林旅游景觀的整合,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不斷提高吸引力和競爭力,努力增加經濟收入,逐步發展壯大森林旅游業。②實施種苗工程,發展林木種苗花卉產業。對已建成的現有苗圃,積極引導,通過機制創新和改革,使其成為面向市場、規范有序、集約經營、富有活力的林木種苗花卉產業基地,帶動種苗生產、銷售產業發展,建設具有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種苗花卉市場,培育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③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產業,積極推廣優良品種,推進規模化、規范化經營管理及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創名優綠色品牌產品,提高商品附加值[1]。
想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必須:①完善相關立法,嚴格懲治一些破壞森林資源的不法分子,使得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能有法可依。②加強林政資源管理機構建設,完善林政稽查隊伍和木材檢查站的規范執法,改善護林隊伍辦公條件。同時建立林地林權、森林資源、退耕還林檔案為主要內容的森林資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統,加強資源監測,逐步實現森林資源林政管理的現代化、數字化,提高森林資源管理的決策水平。③積極開展林政執法檢查和林區綜合治理工作,強化管理措施,堅決制止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亂占林地的違法行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④完善各地的護林防火工作,做到每片林地都有專人負責,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提高各地區的防火、滅火能力,為工作人員配備專業的滅火設備,提供專業的培訓,使得護林防火工作做到標準化、專業化。⑤要大力防治森林有害物,保證林木的健康生長。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林業發展實際的科技體制,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林業科技隊伍,切實做好林業建設與發展的科技支撐工作。加快培育和引進優質、速生、抗逆性強的林木新品種,優先解決生態建設、天然林保育、防沙塵、森林災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綜合利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更好地為林業建設服務。要重點抓好林木良種、困難地段造林技術、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退耕還林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建成一批一定規模的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園,穩定基層林業技術推廣隊伍,加強基層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
想要促進林業發展,首先需要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將林業科技服務體系和有害生物防治體系不斷完善。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薪資福利,吸引更多優秀的高素質人員參與到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不斷更新設備,保證工作開展的效率、質量以及現代化程度。根據林業建設的需要,重點建設種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種繁育中心、采種基地,逐步實現主要造林樹種良種化,種源基地化,種子加工機械化,同時,加強林木種苗質量監督檢驗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基本形成種苗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完善提高國有林場管護站、木材檢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林業調查設計隊、鄉鎮林業工作站辦公條件和裝備水平,為基層林業職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2]。
我國幅員遼闊,森林覆蓋率較大,森林資源的管護工作具有一定難度,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對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應從多方面加強對我國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大力度建設林業重點工程,對高效林業產業的建設也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此外,還要不斷完善森林資源的保護體系以及林業基礎設施的建立,以此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1]楊梅花.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J].綠色科技,2014(11).
[2]馮宗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促進生態環境建設[J].北京農業,2014,06:71.
F326.2
A
1005-7897(2017)24-0184-01
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