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冰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園藝作物連作障礙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劉志冰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園藝作物栽培正在走向規?;彤a業化,需求的不斷增大,使得栽培的利益不斷的上升。但種植戶局限于栽培單一的經濟效益高的植物,從而引發了大面積的連作障礙,限制了園藝的發展。本文詳細的分析了園藝作物連作障礙發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園藝作物;連作障礙;防治
園藝作物連作障礙是指同科作物在相同的條件下,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的進行種植,由此出現發育不良、產量降低、產品的品質下滑的現象。隨著園藝產業的規?;l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園藝作物連作障礙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由于種植戶對于連作障礙缺乏認識,使得連作障礙成為了發展中的一大阻礙。連作障礙的加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長時間的連作同種植物,非常容易產生病蟲害。在園藝工程中,病菌和蟲卵不僅可以在土地中積累,也可以在墻壁以及欄桿上進行繁殖。隨著植物的種植年限增加,蟲卵也不斷的在土壤中積累,進一步加劇了病蟲害的程度。同時病原的傳染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輪作3~6年才能避免病土傳病蟲害的發生,但是由于經濟原因,種植戶很少進行輪作[1]。
連作的土壤種植的物種比較單一,因此在種植的時候幾乎都是同一物種,這些物種根莖的深淺幾乎都是一致的,在吸收養分的時候也只能吸收同一層面的養分,對于深層的養分是無法吸收的,所以就會造成淺層面的營養成分急劇下降。另外,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種植戶無針對性的在種植環境施入大量的化學肥料,土壤中的磷、鉀的含量迅速增加,但是其中的其他元素卻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失調。
種植戶為了追求產量會大量的使用自然腐熟肥,從而超出了植物需求的量,使得養分在土壤中有明顯的表面現象。同時園藝工程中的很多設施,長時間的遮掩擋了雨水,使得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滋潤,造成了土壤溶液濃度的上升,使土壤的滲透勢加大,影響了土壤的化學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自毒作用是由于植物進行連作,土壤中的微生物與植物的殘根分泌出一些抑制植物生長的物質,包括植株水侵液的自毒作用。不同的作物的自毒作用也是不同的,而且危害的部位也是不一致的,例如:番茄根系的分泌物就具有自毒作用,在用它進行處理后,番茄種子的發芽率有明顯的降低趨勢。
輪作后,植物的土壤得到了改善,自毒物質得到了發揮,使得土壤內的自毒物質降到了最低點,減輕了自毒的作用。常年的連作同種植物會導致土壤中的病原逐漸增加,從而造成大規模的病蟲害現象,而進行輪作能使病菌及蟲子所需要的營養中斷,使病菌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作物的合理輪作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蟲害,作物的連作障礙也可以有效的被降低。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多的種植戶會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進行長期的連作,因此技術人員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更多的方式來解決連作障礙。
另外,在進行栽培的過程中要合理的選擇土壤質地和作物栽培的時間,選擇多種作物混合的種植結構,實行輪作或者間作并行的種植模式,從而增加植物的多樣性,增加土壤內部有益微生物和結構的穩定,以此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
要對土壤進行高效的消毒,有效的控制土壤內的病原體,增加土壤內的活性物質。另外,對土壤進行消毒也可以防治地下土傳病害。土壤的消毒一般采用土壤調理劑或土壤電處理技術,土壤調理劑能有效的改善土壤內的理化性狀,增強作物的抗病能力,使得土壤具備抗菌抗病的作用,電處理技術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污染狀況,從而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
不同的作物對于養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加強養分的管理,要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的供肥特點進行科學的調整。肥料使用過當或者用量較少極有可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所以要掌握肥料使用的量,根據作物的生長情況來確定施肥的情況。另外要定期處理土壤中的病蟲害,保證作物能健康的生長。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出現了無土栽培等先進的栽培技術,養殖戶可以進行無土栽培,以此降低土傳病蟲害。目前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無土栽培,無土栽培的開展有效的降低了土壤惡化造成的連作障礙。
化學防治就是利用農藥進行防治,其中多菌靈等藥物對細菌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因為農藥會造成一定的藥物殘留,所以在防治時要盡量選擇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園藝作物連作障礙的重要防治方式,主要是通過選擇與病原菌寄生環境相同的微生物來與病原菌競爭營養,使得整個環境內的病原菌缺少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從而讓整個區域的病蟲害都大大降低[2]。
園藝作物出現連作障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防治的過程中要考慮其實際情況,選擇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防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連作障礙問題會得到解決,從而使園藝作物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和諧發展。
[1]陳云林.鹽城市鹽都區草莓連作障礙原因調查及防治技術[D].南京農業大學,2015.
[2]朱 英.寧夏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寧夏大學,2014.
S436
A
1005-7897(2017)24-0201-01
201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