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照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分析
王炯照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近年來,為了更好的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生態建設部門不斷的提升生態修復質量,并在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的大力支持下,構建了和諧一體化的生態空間,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使生態資源良性循環目標得以順利實現,人們的生態質量與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本文針對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部門管理思路的及時更新提供些許幫助。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生態修復;作用;分析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范圍不斷擴大,為了更好的恢復植被健康狀態,促使生態空間得以平衡發展,生態修復工作質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的水土流失形勢愈發嚴峻,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不斷強化中取得了顯著成果。積極進行和諧生態建設,深入分析水土流失嚴重的根本原因,采取多樣化的修復手段提升修復工作的實際效果,有利于人類的長遠生存與發展。筆者憑借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提出幾點新的看法。
我們必須站在宏觀角度分析生態修復的優化作用,才能順利開創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全新格局。生態修復顧名思義就是實施多種先進措施,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從而優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態需求。一般情況下,想要使受到損傷破壞的生態系統在短時間內得以快速恢復,我們必須采取針對性的輔助措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共同加速生態系統的自愈速度,繼而取得優質效果,真正體現出生態修復的現實價值[1]。生態修復的提出與實施源自于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的戰略思想,其主要依靠大自然本身具備的循環再生能力,并輔之以人為手段的干涉,然后充分將區域的自然資源利用起來,促使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營造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關系,從而將水土流失狀況置于掌控范圍內。
由于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原因以及人類開墾、破壞等人為原因的影響,導致我國出現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狀況。這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的結果,而在越來越重視科學發展的今天,如果再不對這種狀況進行治理,后果將不堪設想。就我國當前水土流失的嚴重狀況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水土流失的面積很大,不僅占據了全國土地面積較大的百分比,如果不予以重視,流失面積還會持續擴大;②水土流失的強度也比較大,尤其是一些比較嚴重的地區更是達到世界之最;③流失的泥沙總量不容樂觀;④造成的危害大,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造成了嚴重影響。結合我國的水土流失狀況來說,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作開展,加強生態建設是當務之急,而生態修復作為一種新的生態建設方式自然也就具有實施的必要性。生態修復的實施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對各種生態學原理進行充分考慮和應用,有利于保證生態修復的實施更加科學和周全。在具體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又是以生態環境演變的自然規律為依據,嚴格遵守這一自然規律有助于矯正人們的認識誤區,使我國的生態建設真正做到適合時宜。因此,生態修復與過去的一些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有所區別,這對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是大有裨益的,將這一生態建設方式落實下來有助于緩解當前的水土流失困境。
從南方到北方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主要發源地。若25°以上陡坡地不退耕,水土流失狀況就不會有根本性改變。目前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政策,一方面保證陡坡耕地的退耕,另一方面又保證群眾能增加收入。因此,這項政策既是突破口,又是開展生態修復堅強后盾和支撐。沒有退耕還林政策落實,生態修復不可能有目前大好形勢。
退了耕,還上了林(草),還需實施封山禁牧,只有這樣才能恢復、保護植被,形成喬灌草混交植被覆蓋地表,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作用。封山禁牧、圍欄封育、休牧輪牧、舍飼養畜是退耕還林(草)政策延續和完善,不僅在南方,且在北方,特別是在農牧交錯區草原,都顯示了強大威力。
要保證退耕還林(草)“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想生態修復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廣大農牧民能致富,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正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系統基礎,是確保糧食增產,收入增加,不斷提高生活水平根本措施[2]。
總而言之,我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生態修復的優化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我們必須明確認識生態建設的良性發展要求,同時落實生態修復的具體策略,以便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的恢復效果。同時還應進行不斷探索與研究,積極考察具體實施區域的變化,這樣才有助于充分發揮生態修復的作用,真正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1]鐵大梁.論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8):461~462.
[2]高立衛.論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20):76~77.
X171.4
A
1005-7897(2017)24-0210-01
201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