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雅倩 李彤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沈陽 110034)
再生資源在旅游景觀中的再利用
佟雅倩 李彤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沈陽 110034)
在我國,隨著時代的創新,人們的生活品質在不斷提升,“旅游”逐漸化作了人們愉悅心情、減緩壓力、增進情感的首選休閑方式。在本文主要針對旅游景觀設計中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景觀規劃設計思想為大方向,從研究課題廢棄集裝箱的特殊性入手,結合集裝箱自身的特性、優勢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進行創新型研究及使用廢棄集裝箱設計改造三個方面詳細展開闡述。
旅游景觀;集裝箱;再利用
資源分為兩種,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再生資源是可再生資源的一種,對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廢棄的物體還可以回收后再利用的物質資源。而集裝箱就是再生資源的一種,廢棄的集裝箱通過自身的靈活性、穩固性和人為的設計達到重復利用的功效。
當今,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品質的追求在提升。但生態的承載力卻在急劇下降。集裝箱建筑在發展過程充分分析自然環境的現狀,本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基本理念,同時帶動旅游業的綠色發展,促成廢棄集裝箱的轉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當前中國是世界上集裝箱的制造大國,集裝箱年生產力已達580萬TEU(標箱),居世界第一。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中坍塌的綿陽六中,一座由52個集裝箱改造而成的亞洲最大的集裝箱學校落成并交付使用。隨著實施的成功,大量集裝箱被利用實現廢棄集裝箱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最大限度的延緩建筑的使用壽命,延緩垃圾的產生周期實現臨時建筑的通用標準化、環保節能化、快捷高效化的建筑理念。
“旅游景觀”一度成為熱詞,旅游業在我國風生水起,作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倍受開發商和旅游者的關注,景觀設計隨之變得重要,而集裝箱建筑在旅游景觀中的應用打破傳統建筑形式,將自身的元素與旅游地完美融合,使得旅游景觀設計品質再度提升。
集裝箱建筑在旅游景觀中的再利用結合了生態旅游學、景觀學、地理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相關課題,通過對旅游區的各類要素進行整體劃分、布局與設計,使旅游區內各環境空間的景觀要素與空間分布、形狀以及生態環境的衍變同人類環境意識相協調相統一。成為整合旅游區景觀規劃與設計旅游系統總體規劃的有效途徑。
根據科研項目的實施特點與學生能力,制定了相關的實施路線。實施路線在五個層次上循序漸進。①了解國內外的發展背景、發展程度以及各類文獻資料;②了解生態學,景觀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③詳細分析集裝箱的優缺點以及旅游景觀發展的各類要素;④總結相關資料;⑤針對資料匯總進行模型的制作與演示。
在充分了解景觀學、旅游學和生態學的基礎上,打破以往集裝箱的實用方式,將其運用在非物流運輸領域,將集裝箱的單個元素引入到裝配式建筑體系中,保留了集裝箱的整體形式概念,集合可整體移動和吊裝功能于一體,在施工現場只需進行組裝與拼接,將建造時間縮短一大半以上;以機械化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方式,并使現場看管、材料放存和施工安全性得到最好保障,同時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自己的戰略事業,以成型的集裝箱為基本單位改裝成房屋,利用集裝箱框架及側墻本身建筑受力鋼結構的優勢,將集裝箱基本單位自由組裝建造房屋建筑的基本構造,達到綠色節約的目標。是一種省時省力的建筑搭建,又是一種充滿創意的居住空間。
“集裝箱建筑+生態環境”新型模式,為現代的景觀建筑提供了理論支持,最大限度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生活中大、小環境統一、友善的關系,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品味為基礎,最終尋找出一條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再利用、再設計的文明和諧的生態旅游景觀之路。
[1][美]弗雷德里拉克·斯坦納,著.生命的景觀——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2012.
[2]師筱燁.廢棄集裝箱在旅游景觀中的改造與再利用.2014.
[3]王艷艷.集裝箱運輸管理.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F592
A
1005-7897(2017)24-0214-01
沈陽師范大學2017年大學生科研項目“再生資源在旅游景觀中的再利用”(W2016132);沈陽師范大學2017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集裝箱的造夢空間——集裝箱建筑在旅游景觀中的再利用”(201710166382)。
2017-9-18
佟雅倩(1998-),女,河北保定人,環境設計專業。
李彤(1982-),女,遼寧撫順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