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 洛陽 471000)
·臨床研究·
腦卒中后繼發癲癇的卒中再發率研究
趙蕾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 洛陽 471000)
目的 探討腦卒中后繼發癲癇的卒中再發率。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共收治2 315例腦卒中患者,回顧性分析93例腦卒中后繼發癲癇患者和208例腦卒中后無繼發癲癇患者的資料。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以及服用不同抗癲癇藥物的卒中繼發癲癇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結果 非繼發癲癇患者和繼發癲癇患者住院期間的卒中再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傳統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卒中再發率高于接受新型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結論 繼發癲癇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高于非繼發癲癇患者,新型抗癲癇藥物引起卒中再發的風險較小。【關鍵詞】 腦卒中;癲癇;卒中再發率
癲癇與心腦血管疾病互為因果,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同時,抗癲癇藥物也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體質量、氧化應激、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血尿酸水平以及胰島素抵抗等[1]。1項前瞻性縱向研究結果顯示,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托吡酯與癲癇患者血管風險循環標志物水平異常相關,可加速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疾病風險[2]。雖然Olesen等[3]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的腦梗死發生率高于正常人群,懷疑腦梗死的發病有可能與長期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相關,機制可能與抗癲癇藥物影響與腦血管疾病發病相關的血清標志物相關。本研究主要探討癲癇和抗癲癇藥物對卒中復發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共診治2 315例腦卒中患者,對其中93例腦卒中后繼發癲癇患者(繼發癲癇組)和208例腦卒中后無繼發癲癇患者(非繼發癲癇組)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診斷標準 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CT或者MRI證實。腦卒中后癲癇診斷標準:凡是在首次腦卒中后即刻形成、住院期間或出院隨訪期出現的2次或2次以上的癇性發作,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癲癇[5]。卒中再發診斷標準:患者住院期間出現新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頭顱1.5TMRI平掃DWI序列證實彌散受限灶。入組標準:年齡18~78歲;符合腦卒中以及腦卒中后癲癇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腦卒中之前有癲癇發作史或癲癇家族史的患者;有顱內感染、顱腦外傷、腫瘤等可引起癲癇的其他病因的患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入院后,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經詳細統計和標準化后,將兩組患者的資料錄入數據庫。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及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比較接受不同抗癲癇藥物治療的卒中繼發癲癇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定性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期間卒中再發率 住院期間,非繼發癲癇組卒中再發率為2.88%(6/208);繼發癲癇組卒中再發率為5.38%(5/9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33,P=0.287)。
2.2 治療后6個月卒中再發率 治療后6個月,非繼發癲癇組脫落10例,12例患者再發卒中,卒中再發率為6.06%;繼發癲癇組脫落7例,12例患者再發卒中,卒中再發率為13.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8,P=0.028)。
2.3 繼發癲癇組患者接受不同抗癲癇藥物治療后6個月卒中再發率 46例腦卒中繼發癲癇患者接受傳統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鈉)治療,卒中再發率為17.39%;40例腦卒中繼發癲癇患者接受新型抗癲癇藥物(托吡酯、拉莫三嗪、加巴噴丁、吡拉西坦)治療,卒中再發率為1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828,P=0.028)。
迄今為止,約80%的癲癇患者通過抗癲癇藥物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抗癲癇藥物仍是癲癇的首選療法。自從20世紀初出現的苯巴比妥,到隨后出現的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以及近年來上市的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加巴噴丁、奧卡西平、托吡酯等,抗癲癇藥物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Hamer[6]推薦有復發癲癇高風險的第1次遲發型癲癇發作以及第2次癲癇發作后應用抗癲癇藥物。Menon等[7]推薦早期癲癇發作患者接受短期(3~6個月)抗癲癇藥物治療,晚期癲癇發作患者接受長期口服抗癲癇藥物治療。Brodie等[8]認為老年腦卒中患者在首次癲癇發作之后就應考慮抗癲癇藥物治療,除了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經典抗癲癇藥物之外,還可以選擇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加巴噴丁、托吡酯、奧卡西平等新型抗癲癇藥物,因為后者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較少,安全性較高。在國外的1項調查中,19.5%的患者使用拉莫三嗪,19.5%的患者使用卡馬西平,43.9%的患者使用苯妥英鈉[9]。Belcastro等[10]觀察了左乙拉西坦對遲發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影響,其中54.3%的患者每日服用左乙拉西坦1 000 mg,20%的患者每日服用左乙拉西坦1 500 mg,2.8%的患者每日服用左乙拉西坦2 000 mg,其余的患者失訪、無效或因不良反應停藥,結果顯示左乙拉西坦安全可靠,是腦卒中繼發癲癇的首選治療藥物。
但也有不少研究者擔心癲癇本身以及抗癲癇藥物對卒中患者復發的影響。自從Barolin[11]于1982年報道癲癇繼發卒中以來,多項案例報道、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提示癲癇可增加卒中風險。Chang[12]報道,排除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冠心病、房顫等危險因素后,癲癇患者卒中風險也明顯高于普通人群。Gaitatzis[13]通過1項橫斷面研究發現,癲癇患者繼發短暫性腦缺血、腦梗死和腦出血的風險分別是非癲癇患者的4.94、7.49和10.62倍。Jouko等[14]通過1項前瞻性研究發現,患者接受卡馬西平單藥治療后,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Eiris等[15]對接受卡馬西平治療的癲癇患兒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后發現,卡馬西平可誘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水平升高以及載脂蛋白A-I、載脂蛋白B水平下調。1項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的數據顯示,服用抗癲癇藥物的癲癇患者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明顯厚于正常者[16]。Hamed等[17]報道,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可引起癲癇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尿酸可通過脂質過氧化反應,促進血小板黏附與聚集,介導血管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本研究中非繼發癲癇患者和繼發癲癇患者住院期間的卒中再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能是癲癇對卒中的發生影響有限,也有可能是觀察時間過短,影響結果的判斷;而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卒中再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在于抗癲癇藥物通過誘導患者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異常以及胰島素抵抗,加速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卒中再發。本研究也觀察了傳統抗癲癇藥物與新型抗癲癇藥物對卒中再發的影響。雖然兩組患者卒中再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接受傳統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卒中再發率高于接受新型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提示新型抗癲癇藥物引起卒中再發的風險較小。
[1] Wang X X,Lu Q C.Antiepileptic drugs and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Neurol Neurorehabil,2016,12(1):36-40.
[2] Kim D W,Lee S Y,Shon Y M,et al.Effects of new antiepileptic drugs on circulatory markers for 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 [J].Epilepsia,2013,54(10):e146-149.
[3] Olesen J B,Abildstrom S Z,Erdal J,et al.Effects of epilepsy and selected antiepileptic trol,and visuomotor abilities[J].J Inter Neuro Soc,2009,15(3):438-450.
[4]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5] 王新德.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35.
[6] Hamer H M.Seizures and epilepsies after stroke[J].Nervenarzt,2009,80(4):405-414.
[7] Menon B,Shorvon S D.Ischaemic stroke in adults and epilepsy[J].Epilepsy Res,2009,87(1):1-11.
[8] Brodie M J,Elder A T,Kwan P.Epilepsy in later life[J].Lancet Neurol,2009,8(11):1019-1030.
[9] Temprano T,Salas-Puig J,Calleja-Puerta S,et al.Post-stroke epilepsy[J].Rev Neurol,2009,48(4):171-177.
[10]Belcastro V,Pierguidi L,Tambasco N.Levetiracetam in brain ischemia: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neuro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ost-stroke epilepsy[J].Brain Dev,2011,33(4):289-293.
[11]Barolin G S.The cerebrovascular epilepsies[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Suppl,1982,35:287-295.
[12]Chang C S.Patients with epilepsy are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subsequent stroke: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Seizure,2014,23(5):377-381.
[13]Gaitatzis A.The epidemiology of the comorbidity of epileps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Epilepsia,2004,45(12):1613-1622.
[14]Jouko I T,Arto J P,Vilho V M.Serum lipid levels during carbamazepine medication[J].Arch Neurol,1993,50:590-593.
[15]Eiris J M,Lojo S,Del Rio M C,et al.Effects of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ntiepileptic drugs on serum lipid levels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J].Neurology,1995,45:1155-1157.[16]Tan T Y,Lu C H,Chuang H Y,et al.Long-term antiepileptic drug therapy contributes to the acceleration of atherosclerosis[J].Epilepsia,2009,50(6):1528-1167.
[17]Hamed S A,Abdellah M M,El-Melegy N.Blood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electrolytes,and 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 systems in epileptic patients[J].J Pharmacol Sci,2004,96(4):465-473.
R 74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10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