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窗
老人被打傷醫療費誰來支付?
【案例】
李某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教師,退休后就在家照顧孫子,每天陪著老伴上街買菜。
和平日一樣,李某和老伴早早地起床來到居住小區附近的早市購買一天的蔬菜和水果。正當老伴挑選蔬菜時,李某發現對面攤位前一個年輕人將手伸到了一位老太太的口兜里,李某幾步走到年輕人的跟前捉住他的手并大聲地呵斥。年輕人一下子嚇壞了,揮手就朝李某的頭部打去,李某當即暈倒,此時年輕人撒腿就跑。在眾人的幫助下年輕人被抓住了,李某也被送到了醫院,經檢查李某頭部被診斷為輕微的腦震蕩,需住院幾天。出院后李某向保險部門報銷費用,但是遭到了保險部門的拒絕,李某對此不解。
【律師說法】
我國《社會保險法》第30條規定:“下列醫療費用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一)應當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的;(二)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三)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的;(四)在境外就醫的。醫療費用依法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本案中李某所花費的醫藥費用是因他人致傷所導致的,按照法律的規定應由造成其受傷的年輕人支付。如果年輕人拒絕支付,可由醫保基金先行支付。醫保基金先行支付后,再向年輕人追償。壽
祖輩可否要求優先撫養孫輩?
【案例】
兩年前,我剛過而立之年的兒子因公去世,撇下他的妻子和剛滿3歲的女兒。現在,兒媳有了意中人,準備再婚。由于對方不同意當我孫女的繼父,于是兒媳準備把女兒送養他人。我和老伴兒知道后,考慮到自己現在身體尚好,有撫養孫女的能力,就提出由我們撫養孫女。可是兒媳不同意,說孩子是她親生的,她有權決定將孩子送給她認為合適的人。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我和老伴兒是否有權把孫女領過來撫養?
【律師說法】
你兒媳的說法不符合法律規定,你和你老伴兒有權要求撫養孫女。
我國《收養法》雖然規定,在配偶一方死亡后,如果另一方確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可以將子女送養他人。但適用這一規定是有條件限制的,即須按《收養法》第18條的規定:“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養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優先撫養的權利。”這就是說,喪偶一方在無力撫養未成年子女、準備將孩子送養他人的情況下,如果死亡一方的父母不主張撫養權,那么就可以把孩子送給他人撫養;如果死亡一方的父母主張撫養權,那么就必須予以優先滿足。這種優先權不能隨意剝奪。這一規定也與《婚姻法》第28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相對應,體現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這些規定,不僅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精神撫慰權的保護。
你們可以向兒媳講清以上道理和法律規定,使其自愿把孩子交給你們撫養。如果她仍不同意,你們可以到法院起訴。壽
子女可否變賣癡呆老父的房產用于護理老人?
【案例】
胡老漢今年84歲,患阿爾茨海默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由其子女出錢雇保姆照顧。除了用藥、吃喝等生活費用外,雇保姆的費用每月就高達4000元。胡老漢有一子一女,均在打工并有家室,生活不富裕,支付這筆費用實在困難,但又不能辭職專門侍候老父。他們想了一個法子:給老父另行租房,然后變賣老父現住的價值40萬元的樓房,做護理、租房等費用。不知是否可以?
【律師說法】
胡老漢應為無行為能力的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包括:(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為此,胡老漢的子女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189條,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患病的胡老漢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法院認定胡老漢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后,還要審核監護人的資質,如果他的子女符合監護條件,便可認定其子女為監護人。
而后,胡老漢的子女們便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為被監護人胡老漢的利益處理年其財產。壽
【案例】
謝大媽今年60歲,丈夫薛某63歲。1980年,她和薛某登記結婚,后育有兩子。謝大媽說,因為婚前缺乏深入交往和了解,婚后不久,薛某的暴躁脾氣暴露無遺,動不動就對她辱罵、動粗。受傳統思想影響,她一直忍氣吞聲過日子,委曲求全。三十多年過去了,薛某的脾氣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2014年5月,薛某拿起鐵凳、電風扇擊打陳大媽頭部。這次,謝大媽報了警,后去醫院治療,經醫院診斷,老人胸、背部多處軟組織挫傷。“民警離開后,他又打我,還操起刀威脅說要殺我。”謝大媽覺得自己已經走投無路。想起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謝大媽鼓起勇氣向法院遞交了訴狀,請求法院判決她和薛某離婚。起訴之后,謝大媽擔心在訴訟期間還會遭到被告的家暴,在律師的提醒下,她向法院遞交了人身安全保護申請書,并提供了派出所接警回執、居委會證明、病歷及傷情照片等相關證據。法院審查認為,原告屢次遭受被告家庭暴力,其申請符合法律規定,于是做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即日起3個月內禁止被告毆打、威脅、辱罵原告。與此同時,法院向原、被告居住地的派出所、居委會、婦聯送達了協助執行通知書。就是說,公安派出所一旦接到謝大媽的報案,就會及時出警,對她采取保護措施,并將薛某行為通知法院。居委會、婦聯也會擔負起監督職責,接到原告的投訴后第一時間報警,保護她的人身安全。
遭遇家暴,莫忘申請人身保護令
【律師說法】
人身安全保護令,法律上稱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是指法院為了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親屬的人身安全、確保民事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裁定。現實生活中,由于涉及家暴的案件審理過程普遍存在受害人人身安全受威脅、精神受控制等情形,便催生了當事人對人身安全進行保護的需求。對此,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在原有的財產保全之外,增加了“行為保全”(即人身安全保護令)內容。這是我國法律對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首次明確,為人民法院依法、適時、適度干預家庭暴力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擴大了對當事人合法權益保護的范圍。
那么,當事人怎樣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呢?根據有關規定,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由受害人經常居住地、加害人經常居住地或家庭暴力行為發生地的人民法院受理。兩個以上同級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緊急情況下,可以口頭申請。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申請,可以在離婚訴訟提起之前、訴訟過程中或者訴訟終結后的6個月內提出。訴前提出申請的,當事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簽發人身保護裁定之后15日之內提出離婚訴訟。逾期沒有提出離婚訴訟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自動失效。申請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證據,可以是傷照、報警證明、證人證言、社會機構的相關記錄或證明、加害人保證書、加害人帶有威脅內容的手機短信等。
人民法院收到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申請后,應當迅速對申請的形式要件及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險的證據進行審查。人民法院經審查或聽證確信存在家庭暴力危險,如果不采取人身安全保護措施將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應當在48小時內做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
被申請人在人身安全裁定生效期間,繼續騷擾受害人、毆打或者威脅受害人及其親屬、威逼受害人撤訴或放棄正當權益,或有其他拒不履行生效裁定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的相關規定,視其情節輕重處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或者告知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訴。壽
這套房子是否還算遺產?
【案例】
我共姐弟三人,我下面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多年來我一直和父母共同生活,由我負責養老送終。父母分別于1995年、1996年去世,父母去世后我繼續居住在以父親名義承租的一套公房內。1998年房改時我出資買下了這套房子,于2007年通過公證,弟弟、妹妹都在公證書上簽了名,將房子過于我名下,但我的弟弟、妹妹還是認為這套房子是父母的遺產,時常向我發難。請問:這套房子還算遺產嗎?
【律師說法】
我國《繼承法》第3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你父母在世時居住的公房,只有租住權,沒有所有權,談不上是遺產。你父母去世后,你繼續承租該住房,是房屋的租住人,出于這個考慮,房改時有關單位才能把房子賣給你。所以說,你買的不是你父母的房子,而是“有關單位”的。
當然,你是從你父母手里接過承租的權利,所以,你的弟、妹總覺得是父母的財產,他們的想法可以理解,做法是錯誤的。這種感情,不能取代法律規定,這一點你可以向他們講清楚。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