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晶晶
幼兒園關于中華傳統節日教育問題的思考
文沈晶晶
傳統節日緊貼學生生活,且節日文化富含教育資源,幼兒園教學中對這一教學資源加以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本文在參閱相關研究成果之基礎上,結合自身粗淺經驗,就幼兒園中華傳統節日教育問題作簡要分析。
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家園合作;反思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現,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本文在對幼兒園教學中中華傳統節日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和體會,就幼兒園在中華傳統節日教育的問題上提出三點個人建議。
就教育而言,思想觀念的革命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只有思想的重視才能帶來實踐上的積極與主動。在幼兒園中華傳統節日教育中,提高對其重視是有效開展中華傳統節日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是指導傳統節日教育互動的思想動力。因此,在中華傳統節日教育中,要將傳統節日教育放在整個教育互動的首要位置。
例如,要做好中華傳統節日宣傳,利用幼兒園家校聯系平臺、校內各種宣傳欄、幼兒園海報等廣泛開展傳統節日宣傳,為節日教育營造良好氛圍;其次,要通過教學培訓、學校專題會議等形式提高教師對傳統節日教育價值的認識,讓他們能夠在感知節日教育價值的基礎上提高對傳統節日教育的積極性。最后,家長要注重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教育,中秋節、清明節等都是極具教育意義和價值的傳統節日,家長們要重視利用這些節日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在中華傳統節日教育中,對節日教育的重視實際上就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我們只有從思想上真正地重視傳統節日教育,才能從行動上、實踐上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去開展教育活動。因此,在中華傳統節日教育中,家長、學校、老師都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為有效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奠定思想基礎。
我國傳統節日眾多,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內涵,對幼兒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盡相同,而要將傳統節日的教育意義發揮到最大,教師就必須要合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幼兒教育。教師要抓住每一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核心”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傳統節日的教育價值和效果。
例如,對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包粽子”的游戲活動,邀請家長參與互動,在互動中可以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又如,我們可以在清明節到來時組織孩子們到烈士陵園祭拜先烈,通過祭拜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感。
在傳統節日教育中,我們要想把節日教育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就必須要針對不同節日文化內涵的“核心”靈活設計并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由于教師在文化背景、教學水平、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核心”的理解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區域的節日風俗,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核心”進行教學設計上的深加工,以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為傳統節日教育設計內容精彩、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傳統節日教育的有效性。
家園合作開展幼兒教育是《綱要》的內在要求,在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中,家庭參與、家園合作是提高傳統節日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例如,幼兒園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親子游戲,如端午節的“劃龍舟”、中秋節的“月餅制作”等游戲。這些游戲都要求幼兒和家長一起完成。在開展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教學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游戲分為5關,每關都是在家長和幼兒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幼兒園為游戲準備了筆、面等材料,家長和幼兒按照游戲規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游戲任務,表現最好的獲得獎勵。這種游戲不僅讓幼兒認識到中秋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同時還培養了幼兒與家人之間的感情。
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教育作用是難以被替代的,《幼兒園教學指導綱要》中就明確要求在開展對幼兒的教育時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說,幼兒的家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會給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傳統節日教育中,幼兒園充分利用節日教學活動,引導家庭參與到傳統節日教育中來,通過家園合作提高傳統節日教育的實效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傳統節日則是這種文化的表現和載體之一。在當前外來文化全面入侵的背景下,以過洋節為主要表現的節日文化正成為包括幼兒在內的年輕一代的節日文化認知,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正在這樣的背景下漸行漸遠,這對于發揚傳統節日文化精神,對新一代國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在幼兒園中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將傳統節日文化植根于每一個國人心中,從小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
(江蘇省海門市通源幼兒園)
[1]李敏.試論加強幼兒傳統節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1).
[2]李燕.幼兒園節日教育行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