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靜
淺談如何培養大班幼兒運用數學能力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文吳曉靜
【活動案例】
“六一”兒童節到了,幼兒園為大班孩子舉行了一場實踐活動——“跳蚤市場”,孩子們紛紛帶著自己的“商品”早早地來到幼兒園。
月月小朋友跟著媽媽將自己帶來的物品一一擺放在地墊上,媽媽在她的小包里還裝了一些十元、二十元、五元的零錢,隨后站在月月的旁邊觀望著……
這時,一對母女看上了月月的絨布小熊。女孩問:“你的小熊多少錢啊?”月月說:“六塊錢!”女孩又問:“你能便宜點嗎?”月月想了想說:“那就五塊錢吧!”
女孩的媽媽掏出一張五十的人民幣遞給了月月,月月在媽媽的幫助下,從零錢包里找了四十五元給了那位女孩。
女孩抱著小熊跟媽媽離開了,月月看著零錢包里只剩下一張五十的人民幣,突然大哭起來,邊哭邊說:“我的錢少了,我原來那么多張錢呢,現在就剩一張了……”
【原因分析】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5—6歲的大班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每個孩子的思維發展也不均衡,所以在一切活動中,孩子都會以自己的第一感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來感知客觀事物,在這次“跳蚤市場”活動中,月月的直接感知就是我的錢變少了,原來有很多張,現在只有一張,直接從事物的表象來判斷,她覺得人民幣的張數決定幣值的大小,張數越多,幣值越大。而不能從更深一層數字的大小方面來理解判斷。即便成人告訴她,你的錢沒少,她也很難接受你的觀點。
《指南》指出5—6歲的大班孩子數學領域目標之一就是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在這次交易中,兩個孩子在進行討價還價的時候,月月報了小熊的價格是6元,當另一個孩子問能否便宜點時,月月思考了一下,給出了5元的價格,說明月月已經能準確地感知6比5大。能將“便宜”一詞與小的數字“5”相對應,知道便宜一點就是給一個小一點的數字,說明月月已經能很好地感知10以內數的大小。
在“跳蚤市場”活動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成人對孩子的生活經驗儲備不足,孩子很少有機會去施展這種數學能力的機會,很多事情家長包辦代替了。比如去超市或賣場,當購物結束付款時,很多家長會自己把錢付了,很少會有家長讓孩子去付款,孩子們缺少付款、找零的實踐機會,他們的這種數學能力就沒有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積累。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相信孩子,多給孩子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
那么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怎么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活動總結】
幼兒喜歡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當數學回歸到幼兒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愿望。所以我們要將幼兒的數學活動生活化,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將數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帶領孩子關注與周圍生活密切相關的數的信息,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如電話號碼、時鐘、日歷等上面的數的作用,帶孩子去參觀超市,了解超市里數的作用,只有在生活中多接觸、多了解數,明白數的作用,才能從模仿運用數學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過渡到自己獨立創新地運用數學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一切的學習活動、創新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有利于調動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開始的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到后來的區域游戲,再到現在的全面實施課程游戲化,我們的幼兒教育活動要始終貫穿游戲精神。我們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游戲,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嘗試運用已有的數學能力解決問題,如:大班孩子在玩“拔河”比賽時,他們會知道這個游戲兩邊人數要一樣多,如果出現人數不均的情況,他們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悄無聲息地在游戲活動中運用已有的數學能力解決游戲中的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區域游戲中設置“小超市”“小銀行”等能讓幼兒有互動或交易買賣經驗的區域,讓孩子在游戲中扮演角色,獲得經驗,鞏固技能,反復練習和提高。孩子只有熟練掌握,才能熟練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和經驗,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孩子的數學能力達到一致的程度。我們要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個體能力和差異來選擇相應的數學知識,培養其相應的數學能力,我們要設計不同難度的生活場景和區域游戲,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活動中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進步。在活動中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拔苗助長,違反孩子的年齡特點。
其實數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孩子數學能力的發展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共同配合。大班孩子可以通過數學領域的學習,運用初步的數學能力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體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功感。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