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海燕
且行且思,以評價促發展
——淺談“十個學會”幼兒評估量表的構成和運用
文季海燕
1.《綱要》明確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的幼兒提出了相應的學習與發展目標,讓幼兒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
由此可見,對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變化進行評價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我們萌生了設計幼兒行為評價估量表的想法,旨在以估量表的形式直觀、連續地記錄幼兒的成長過程,借助評價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幼兒園規模迅速擴大,對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數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所新建的幼兒園,為了適應形勢的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踏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保證教育質量,我們從實際出發,抓住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典型行為進行記錄和評價,作為幼兒園保教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法規文件規定的框架內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教育理念,分階段實施評價活動,在不斷完善評價方法的過程中,實現幼兒與教師的和諧共進發展。
我們研究了被普遍采用的“素質報告書”的評價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與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自然觀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對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進行評價,做出幼兒發展的階段性報告。可是由于幼兒行為表現的多樣性和教師觀察記錄水平的差異性,我們得到的評價依據往往難以界定其價值,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記錄和評價的連續性也很難保證。
為了凸顯幼兒的行為觀察和評價的可見性,我們從依據習慣的五大領域的幼兒行為發展目標中提煉出“十個學會”的行為為評估指標,即:學會鍛煉、學會生活、學會說、學會分享、學會交往、學會適應、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表現、學會創造。在此基礎上,結合指南要求,設定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總目標,再依次分解到各年齡段的每個主題月活動下的階段目標。這樣分層次建構評估量表的方法,既貼近了教育活動的主題內容,又便于教師從幼兒連續的具體行為中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議。
理論上的建構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分階段的實施。2016年上半年,我們按幼兒人數每班30人,投放相應數量的“分階段發展評估表”,各班每位老師每個月觀察15名幼兒,教師根據幼兒在園游戲、學習等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對應評價內容,記錄幼兒的成長過程。
考慮到教師專業水平的差異性,一開始,我們讓各年級組長出一個樣表供老師們學習參考,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師們漸漸有了方向感,估量表就這樣推行了下來。個別評價實施后,還可以在幼兒階段發展評估總表中以百分比的形式對全班進行整體評價。
其實,我們的量表在實施過程中也是不斷完善的。在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中,我們向著更科學、更可行的目標不斷接近。老師們根據量表,整理出個性化的學習故事在業務學習時進行交流,大家都親身體驗到專業成長的滿足感。
收獲一:幼兒的游戲水平、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幼兒層面)
用“十個學會”的具體行為量表對幼兒進行評價,收益最大的應該說是幼兒。他們通過自身的體驗,教師的顯性、隱性指導,在游戲、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十個學會”的意識初步形成,如:小班幼兒開始具有與同伴合作的意識,中班幼兒開始與同伴合作,大班幼兒學會友好地與多人合作等等;孩子們在游戲中自我選擇材料、自主創新游戲的玩法初顯苗頭,這正與課程游戲化理念下的游戲精神不謀而合。
收獲二: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教師層面)
評估表實施后,教師觀察的敏銳度高了,她們能有意識地關注幼兒的游戲、學習的行為,捕捉到幼兒游戲、學習過程中的精彩片段,對幼兒游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及時予以反饋,并做出有效的指導策略,總之,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前行的路上,我們收獲著,也困惑著。
困惑一: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確保觀察的有效性?
兩個教師觀察記錄全班孩子,而且還要結合每個領域的目標,面廣量大;教師整天做觀察記錄,工作任務繁重,時間上不具備條件……面對種種問題,我們不斷反思,比如重新討論了評估量表的投放使用方式,即按月計算每人觀察5-7名不同幼兒,在兩個月中全班幼兒都有被觀察發現的機會,教師在記錄時可以任選評價內容中任何一點即孩子行為表現中最容易被發現的地方來記錄,在發展稍慢、稍弱的部分提出建議。這樣任務是減輕了,可是觀察的有效性如何保證呢?
困惑二:如何貫徹課程游戲化精神,在課程中有機滲透“十個學會”?
實施“十個學會”的評估量表后,如何貫徹課程游戲化精神,將評估指標融入課程中,使我們期待觀察的幼兒行為真實自然地表現出來,避免觀察流于形式?
總之,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們就只有前行。開始了“十個學會”評價量表的實施之旅,不管有多少困難,我們終將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