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榮華
十四條標準衡量有病無病
文/王榮華
預防疾病,除重視養生外,還要經常根據健康人生理特征來預測是否有了病患,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把疾病消除于萌芽狀態。健康人生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眼睛要有神。所謂有神,是指目光明亮,視物清楚,眼睛轉動靈活,人們常常用“水汪汪”來形容。目光炯炯有神,說明人體視覺器官與大腦皮質生理功能良好。俗話說:“眼是心靈的窗戶。”即中醫所謂“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祖國醫學認為,眼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皆有關,因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這說明眼睛是臟腑精氣匯集之地,臟腑虛衰,必影響于眼;相反,眼睛有病,也反映了臟腑病變。如《靈樞·論疾診尺篇》里說:“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意思是,目眥赤為心火,白睛赤為肺火,黃為中焦濕熱,目珠腫為肝火,眼瞼紅腫或濕爛是脾胃濕熱,全目赤腫是肝經風熱,目色暗晦為腎虛。
二是面色宜紅潤。《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意思為面色是人體五臟氣血外榮,氣血旺盛,則面色榮潤:若氣血衰減,則色澤枯槁。也正因為病色出現是內在臟腑病變反映,因而它和病因、證候聯系起來,可以觀察多種病變。《靈柩·五色篇》總結力“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這是古人通過臨床體驗出的結論,具有實際意義。中醫學還認為,面部青色,主風,主寒,主驚風;面部黃色主濕;面部白色主虛。鑒別面色是否正常,主要應依據面部是否失去潤澤光彩而枯槁;膚色深度是否較平素明顯變化而暴露。《素問·五臟生成論》說:“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三是呼吸應微徐。微徐指人的呼吸從容不迫,不疾不徐。《難經》認為:“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這說明呼吸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密切相關,為健康重要標志。現代醫學認為,呼吸困難常見于肥胖、貧血、各種肺疾患者及心臟病患者。當老年人患心臟病,特別左心衰竭時,對呼吸困難往往習以為常,然而這確乎是個重要癥狀,特別夜間突發呼吸困難,常需緊急處理。
四是語音要洪亮。《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于肺。”說明肺主氣,而聲由氣發,故聲音洪亮,反映肺功能良好。若語言低微,氣短,說明肺氣不足。若發不出音來,稱為“失音”,有虛實之分。見于外感風寒、風熱或感邪后又傷于飲食等,多屬實證;見于內傷,肺腎陰虛,津液不能上承,多屬虛證。
五是情緒常穩定。情緒穩定指七情和調又酬和喜怒。《靈樞·本神篇》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和喜怒而安居處,如是則……長生久視。”久視,久活也。命能長久,首要一條是和喜怒,這是因為情緒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及預防起著重要作用,對外界情志刺激和蠱惑,要善于通過調節感情,如和喜怒、去憂悲、節思慮、防驚恐等排除雜念,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對心理和生理影響。
六是腰腿靈便。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未老腰先病。腰腿靈便,步履從容,則證明筋肉經絡、四肢關節皆很強壯,有獨立生活能力,有利于抗老防病。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憊矣”,即是若腎氣充足,則筋骨健壯、腰腿靈便、活動自如;若腎虛者,腰酸腿痛、步履艱難,嚴重者,可致彎腰駝背。
七是二便正常。亦有人云:“前門松,后門緊。”前門松指小便正常而通暢,沒有阻礙,控泌有常,說明泌尿系統正常;后門緊指肛門括約肌緊張度良好,腸道無特殊性疾病。《素問·五臟別論》說:“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門即肛門,大便由此掃出。五臟使是說魄門生理功能與五臟之間有密切關系,為五臟所使役。具體說,魄門啟閉要依賴心神主宰,肝氣條達,脾氣升提,肺氣宣降,腎氣固攝,方能不失其常度。水谷不得久藏,是說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后剩下糟粕既不能不藏又不能藏得太久,不藏是指大便瀉泄,久藏是指大便秘結,無論大便秘結還是瀉泄,均反映了臟腑功能失常。
八是牙齒豎固。齒為骨之余,而腎主骨,所以牙齒堅固,反映腎氣、腎精充足。若腎精虛衰,則牙齒脫落或枯槁不榮;若屬血虛,則齒色白而不澤;若陽明熱盛而津液受傷,則齒干燥如石。
九要不胖不瘦。中醫學認為,胖人多氣虛,多痰濕,易患中風、消渴病;瘦人多火,易患勞嗽。現代醫學認為,過胖可增加肌體負擔,大量脂肪在腹腔沉積,使橫膈抬高,使心臟和肺臟活動范圍受限。過瘦者可因肌體營養不足,或消耗太大,儲存太少,過瘦常為某些疾病后果,如糖尿病等。
十是脈象緩勻。緩,和緩;勻,均勻。此指人的脈象要從容和緩,不疾不徐。因為氣血在脈道內運行,所以脈象正常與否,能反映氣血運行。《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可見,通過評脈能發現是病者還是健康人。
十一是頭發潤澤。中醫學認為,“發為血之余”,而肝藏血,所以頭發是否潤澤,反映肝的藏血功能,頭發好壞又賴腎的精氣盛衰,如《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腎者……其華在發”。因此,頭發生長、脫落、黑白潤澤又反映了腎氣狀況。
十二是雙耳聰敏。《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于耳”,說明聽覺與腎有內在聯系。《靈柩·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這說明入體各部病變時,皆能通過經絡而反映于耳部,耳與全身組織器官有密切關系。
十三是記憶良好。《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髓海充盈,則精力充沛,記憶力強與分析理解力好。反之,腎氣虛弱,髓海不足,則記憶力減退,分析判斷力差,為衰老之象。
十四是食欲正常。因“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飲食多少直接關系脾胃盛衰,食欲正常則為健康;食欲減退,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多屬脾胃虛弱或腎陽不足:若食欲亢進,消谷善饑,屬胃火亢盛;饑而不食,多為胃陰不足;病中能食,是胃氣未傷,預后較好。
上述十四條為健康人必須具備,也可說這是健康人生理特征,可根據這十四條標準來衡量有病無病,若有一條或幾條不好,則應及時調理,或找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