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宏偉
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47年前的4月24日,隨著悅耳的東方紅樂曲聲從天際傳來,讓站起來的中國人再次挺直了腰桿。經國務院批準從2016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由于父親工作的原因,我的童年、少年時期是在終南山下太乙宮鎮的四皓村邊上,一個三線軍工企業度過的。那時候,山清水秀,每天清晨和著鳥鳴,推開東窗可以看到從山崗上冉冉升起的朝陽,推開西窗可以看見眼迷離、腳撲朔、相伴而行的野兔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著青草。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鼓勵三線單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種菜養雞就成了每家的副業。我每天放學回家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寫作業,而是要喂家里養的幾只“來航”雞,那時候糧食很金貴,都是憑糧本定量供給,沒有副食,僅僅能維持肚子“不餓”就不錯了,是一點兒都不能用來糟蹋的。為了能讓雞多生蛋,自己就想辦法在山腳下的河邊抓幾只螞蚱,在河邊溪流里釣些小魚來給雞們改善生活,再用雞蛋來給家里改善生活,當時雖然比較清苦,但是于我來講,卻是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長大后我才驚奇地發現,當年太乙宮鎮竟是漢武帝為了祭祀太乙真人而修建的宮殿,“四皓村”竟是因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而得名,不禁為自己與歷史的巧遇而感嘆?!胺馍裱萘x”、“西游記”、“史記”,這些自己曾讀過不止一遍的書里,太乙真人、哪吒、劉邦、呂雉、劉徹,這些傳說或者歷史,早已匿跡藏身在歲月的煙塵中了,除了地名、村名外,卻再也看不到一點兒仙跡和舊痕,真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最令我驚奇的是,自己當年用紗窗線和縫衣針制作的釣具釣上的小魚竟是后來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秦嶺細鱗鮭”。據說在250萬年前,從北半球的海洋來陸地江河中產卵孵化的鮭魚,因地殼的隆起而被橫空出世的秦嶺阻斷了歸鄉的路,極小一部分經過漫長的進化被永遠留在了秦嶺北麓,從此回到海洋成為了它們永遠的夢想。
因為三線軍工單位的特殊性,在相對封閉環境中的鄰里、同事關系相處非常融洽,誰家下雨天忘了收的衣服、被子,總有人會替你操心收好;你家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劃破手腳,也會有熱心人給送到衛生所包扎;不論是坐班車還是買冬菜,總是排著整齊有序的長隊。現在回想起當時的生活場景來,心里還是暖暖的。
干了一輩子“雷達”研究的父親,最津津樂道的是他在北京“國防部五院”的經歷,他常常和我談起用中國自己研制的導彈擊落了美國“U2高空無人偵察機”的事,讓中國的“雷達人”揚眉吐氣、自豪不已。
記得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時,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讓中國人熱淚盈眶。興奮的父親和同他一樣興奮的同事們,激動地揮舞著寫有“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熱烈慶祝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等用紅紙和細竹棍做的小旗子,拉著我的小手興高采烈地走在游行隊伍里。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面寫著“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小旗子后我問父親,“反動派是畫在小人書里的老虎嗎?”那時的自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反動派”。
多年以后,我來到同為三線軍工單位,同樣位于秦嶺山腳下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〇四所(以下簡稱“五〇四所”)工作,并有幸見到了張履謙院士。當時張院士正拿著一份有關“嫦娥一號”衛星研制的通訊報道,和研制人員在親切交談,得知是我寫的稿件時,他笑著對我說“中國航天也需要你們的貢獻”,讓我分外激動。
如果說在參加工作后,對知道或見到的如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孫家棟、楊嘉墀、陳芳允、張履謙、王希季、戚發軔等這些為了我國航天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老一輩航天人在充滿崇敬的同時,還保持著距離感和神秘感,那么對同我一道先后在五〇四所參加工作,每天都能相遇幾次的北斗導航衛星謝軍首席總設計師則是非常地熟悉。我們住在同一棟單身樓,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時說笑,一起在綠茵場打球。后來由于工作需要,他承擔了北斗導航衛星總師的重任,調離了五〇四所,但是他每次到五〇四所指導工作時,我們見面后依然非常親切。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從東方紅一號開始,幾十年過去了,在五〇四所參與研制的近200顆衛星中,除了北斗導航衛星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載人”和“探月”任務了。
記得在“神七”相關測控任務的研制中,由于要求變化,留給五〇四所的研制時間只有短短三個月,在90天里五〇四所人發揚連續奮戰的精神,“產品研制生產24小時不間斷”,產品到哪里,相關負責人就必須第一時間出現在哪里。一道道工序,一項項實驗,終于不負使命完成了任務,創造了五〇四所的“神七時間”,為“神七”任務的圓滿成功,在天地間用心中的彩虹架起了一座天橋。

↑東方紅一號衛星
為了確?!版隙鹑枴钡捻樌湓?,五〇四所研制團隊的研制測試人員在流火的七月里,在四周沒有樹蔭的野外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做產品力學試驗。烈日下一頂草帽、一條毛巾就是他們全部的防暑降溫裝備。高溫下的試驗現場不僅考驗了產品,也“烤驗”和見證了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頑強和執著。
歷史雖然殘破但卻無比真實。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航天事業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從“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開始,通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載人”、“探月”“導航”等國家重大航天專項工程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航天”也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不僅有“打狗棍”,新組建的“天軍”也成為國之利器,往昔的列強們靠堅船利炮就想轟開國門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了?!凹埨匣ⅰ蔽覀儾慌?!“真老虎”我們同樣不怕!我們無需再說,“你投你的原子彈,我扔我的手榴彈”這樣雖然豪邁卻也有些無奈的話了。
在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同時,五〇四所也因不斷壯大發展的需要,搬遷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從最早的一個只有幾個研究室的研究所,發展成為擁有六個研究所和一個產品制造中心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成為了衛星有效載荷的重要研制基地。從當初為“東方紅一號”研制“聽得見”的樂曲接收天線,到如今在衛星通信、雷達遙感與探測、高速數傳、星間鏈路、空間天線領域最具實力的研制單位,不僅僅是實現了從東方紅一號距地球474公里到嫦娥一號380000公里距離的跨越,更是見證了“中國航天”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的跨越。
“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只看到腳下,沒有未來”。秦嶺的隆起讓海洋終成為細鱗鮭魚的夢想,鄭和下西洋后的海禁,因了明朝政府的短視,而讓中華民族錯過了發展的歷史機遇。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焙棋挠钪嫜由熘覀兊臒o限夢想?!把鐾强眨谱破淙A”,2016年,在我國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獲得批準立項的時候,西安分院帶著多年研制積淀下的深厚經驗,信心百倍的向4億公里外火星探測的道路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