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鶴齡
三線堪稱奇跡,三線傳承榮光;三線是家國情懷,三線更是備忘錄!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讀來油然生出濃濃的三線人情結。
三線建設走過了50年,我雖然不是三線建設的拓荒者,卻在三線企業的“圈子”里38年。年近70歲的我,也算老三線人了,我一直以三線人自居而自豪。因此,退休之后一直在搜集三線建設相關的資料,研究撰寫關于三線建設、三線精神、三線文化的文字達五十萬字。
2009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的8集系列片《龍騰東方》,原本構架沒有三線的篇章,貴州的三線人不樂意了,提出應當增加關于三線建設的篇章。有關領導就把任務交給了我,并提供了許多“保密資料”,讓我了解建設三線的初始動機與規劃布局??吹饺绱恕吧婷堋钡馁Y料,我的心被震撼了。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編寫出關于三線建設的專集,擬片名為《三線巡航》,并由中國一航組織的專家審查修改后定稿。
2015年,我的好友王剛先生向我索稿,我將3萬多字的文稿《三線——一座歷史的豐碑》(連載)發給了他。后來許多航空三線人告訴我說,他們為中國三線建設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曾經秘而不宣的事跡感到驚嘆。2016年4月,一位云南大學讀博士學位的三線人的后代正在寫20萬字的博士畢業論文,內容是關于中國三線建設的。他幾經尋找,經三線長輩的介紹推薦找到我。我與他進行長時間的探討,并將自己研究中國三線建設的文章,以及有關三線航空史的幾十萬字的研究成果毫不保留地給了他,目的是讓他好好研究中國三線建設的成就,讓這位有志于研究三線建設的博士做出一份有份量的學術論文來。
《滄桑記憶》一書是由眾多三線人在“三線人家”微信公眾平臺上發表的文章組成,他們用自己在三線企業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抒發滿腔情感,反映三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況,讓更多人了解三線歷史、了解三線人、了解三線精神。在《滄桑記憶》首發式上,“三線人家”公眾號運營者譚麗娜女士在致辭時聲淚俱下,與會嘉賓們也感動地掩面而泣,他們或是經歷過三線建設磨礪,情感飽含滄桑,又一次打開了往事如煙的記憶;或是撫今追昔的回望而動情表露。2007年,我在書寫《回望三線》的紀實文學時,看到三線人的情懷與奉獻,他們雖然一輩子清貧,卻無怨無悔,他們的境界是何等的高尚。我是帶著淚水完成這些研究與創作的。我不滿足《回望三線》的結局,幾經努力,又續寫了《再造三線》的篇章,抒發我對三線建設的期望。那不是我的一廂情愿,而是眾多三線人對未來的期望。不得不承認,現在仍然有人對三線建設的過去與將來感到迷惑,但許多三線人挺身而出,他們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講述三線人的故事,才有《滄桑記憶》一書的出版。
這次我應大學同學劉月鵬邀請參加在安順舉行《滄桑記憶》首發式。他曾經在云馬飛機制造廠(以下簡稱“云馬”)工作過,是第二代三線人。這些年,他每年都要回云馬,他說他的三線情是永久的,不可磨滅的。而在這次聚會中,我見到了至少有二十位老同志,見到了原云馬廠的兩任老廠長魯智云、符史輝和“末任”常務副廠長吳偉榮,并與云馬中學老校長蔣深林同座在嘉賓席。這些老三線人大都年逾七十,從外地風塵仆仆來到安順,來到了他們曾經工作、奉獻了青春的三線軍工要地安順,當天又馬不停蹄地去云馬飛機制造廠老區撫今追昔。他們在首發式上,回顧了曾經在云馬、在貴航、在安順的那些滄桑歲月,他們談及過往、講述三線,令席間的三線人淚水盈眶。原云馬飛機制造廠廠長、貴州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主任的魯智云說:“三線精神就是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
貴州省總工會副主席程安對貴州的三線企業、三線人充滿深情敬意,他說與三線人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安順,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使到了省總工會工作,也一直與三線企業和三線人有著密切的接觸交往。他敬重三線人,關注三線企業的發展,希望在發展中再造三線文化,弘揚三線精神。
從三線企業到中國商協會服務工作委員會的王剛先生,用激情講述了一代代貴州三線人始終在秉承三線建設精神,繼承三線文化,創造三線新輝煌。
詩人、總編輯周君良先生也是三線人。他在《貴州工人報》工作期間,以及后來在總工會工作時一直在為三線企業奔走呼吁,他的《三線賦》已經成為三線人誦讀的經典篇章。君良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規模三線建設,是新中國誕生后一次重大的經濟戰略調整。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三線是個文化符號,同時也是國防建設的里程碑,是艱苦創業的詮釋,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源頭。三線建設者是盡忠而來,盡對領袖淳樸之忠,盡對祖國強盛之忠!時空轉換,歲月流逝,三線的外延與時俱進地拓展,三線的內涵依然如故沒有改變。當年的三線建設者有的已駕鶴西去,有的已垂垂老矣,當然還有更多的值得后來者敬重的先輩們依然健在并矚目著他們曾經拋灑熱血、汗滴的西部熱土。
我退休這十年,做了兩件事:一是義務參加扶貧,二是研究挖掘三線人文、三線企業的“不為人知”的過去。2011年10月24日,貴州省委宣傳部召開網絡媒體及專家座談會上,各位專家學者提出了貴州需要挖掘的文化與精神,大都是地域與物品文化的張揚。作為唯一參會的軍工系統人,我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文化——三線文化、三線精神。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總結時說∶“我們今天提出了眾多文化,童老師提出的三線文化和三線精神很有價值,它填補了貴州工業發展的文化與精神?!睕]想到,在兩天后的貴州省委全委擴大會上,將“三線文化”和“三線精神”作為貴州確立大力弘揚的八個文化與精神之一,并在之后的省黨代會上的報告中又一次提及。
“三線建設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前奏”,“是推動西部大發展的集結號”。有一大批三線人念念不忘三線建設帶給貴州的“紅利”,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正如詩人周君良贊嘆:三線堪稱奇跡,三線傳承榮光;三線是家國情懷,三線更是備忘錄!
(作者單位:航空工業貴航三〇二醫院,本文為作者在《滄桑記憶》首發式的發言)
六韜
文王問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優之游之,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肮胖ト耍廴硕鵀榧遥奂叶鵀閲蹏鵀樘煜拢址赓t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變于形容。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圣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嗚呼,神哉!圣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