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明蕾 通訊員_李成鳳
余守文:企業掌舵人的三次“華麗”轉身
文_張明蕾 通訊員_李成鳳
【回鄉創業者】

(圖右為余守文)
2016年12月27日,離元旦假期還有三天,荊門市五龍飼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龍飼料)里卻靜悄悄的。寬敞的廠房里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辦公樓里也看不到人來人往。五龍飼料的掌舵人余守文吹了吹茶杯里漂浮的茶葉,飲了一口說道:“現在是淡季,也是機器設備檢修期,業務員們則出去跑市場了。”
余守文做的是魚飼料生意,寒冬里魚兒吃食少,五龍飼料也就進入了生產淡季。而對他來說,這也是一年里難得的清閑日子。閑下來的余守文總會覺得不習慣,因為三十年的創業致富路上,他一直在不安分地“折騰”著。
余守文老家在荊門市沙洋縣的一個農村,對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部農民們來說,廣東是個無比遙遠的地方,南下“淘金”更是件異想天開的事。但是,三十多年前的余守文是個典型的“弄潮兒”。“潮人”歷來不安分守己,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于是南下打工潮初起時,他就和幾名同鄉去了廣東順德,成為了村里第一批打工仔。
“我守不住貧困,就想出去闖。”余守文說。不到22歲的他,絲毫沒有人生地不熟的生澀,看到一個工地在招工,立馬就去毛遂自薦,這就是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建筑工地的泥瓦工。不久,村里又出來了20多人,余守文成了同鄉們的領隊。
從農民變成打工仔,改變的不僅是生存環境,還有余守文的思維方式。為了方便大家相互聯系,以及接活,在余守文建議下,大家集資買了部手機。“那時叫模擬機,比大哥大還早,花了2000多呢。”余守文至今能背出當時的電話號碼——906125。這個“奢侈品”由大家輪流保管,費用平攤,不過因為當時話費貴,手機基本只用來接聽。而手機的存在讓他們比其他打工者接的活兒略多些。
建筑工人的苦臟累讓余守文又動起了腦筋,養魚工人成了他的新目標。建筑工地旁的魚塘正好缺人,收入不錯,還有自己時間,而養魚也是余守文他們打小耳濡目染的活計。1986年,經過考察后,20人的打工隊伍轉行進入了水產養殖行業。消毒、殺蟲、給魚治病,余守文一點點和老工人學習,別人不說的關鍵性技術,他就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仔細觀察和琢磨。
余守文說自己是個喜歡“偷懶”的人,總想著少付出體力多賺錢,還守不住貧困。在魚塘打工兩年后,他邁出了創業第一步——在廣東省順德市勤流鎮承包水面,開始進行水產品養殖和銷售,做水產養殖經紀人,一干就是5年。
前后近十年的時間里,余守文逐步積累了回歸創業的原始資本,總結摸索出了大量的水產養殖經驗技術,最重要的是養成了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敢想敢干的創業魄力。最終讓他下定決心回鄉創業的是來自于家庭的牽掛,留在家鄉的老婆和孩子使得余守文“歸心似箭”。
1993年春節期間,余守文向家鄉紀山鎮的主要領導表達了創業意向,得到了當時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隨后,他帶領南下打工的20多人回鄉創業,開始了水產養殖以及飼料銷售代理,當年就創下產值1200萬元,延伸產業鏈條創收2500萬元,帶動創業人員戶平增收萬元以上。
余守文稱那時的自己為“水產經濟人”,直白來說就是個“魚販子”。做買賣得先賺吆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市場,讓外地商販們知道沙洋盛產水產品。西安、常德、北京、岳陽,他都開車去過,一路顛簸,還得小心照顧車后滿載的魚,保證它們存活。有次去青海一處魚市時,裝魚的水面都結冰了,買家用燒開了的水澆灌,才融了冰層。隨著余守文天南地北四處奔波,來沙洋收魚的人越來越多,水產市場也越做越大。
在余守文從事養殖致富的示范帶動下,紀山、拾橋、蛟尾、后港等鎮3000多戶農戶走上水產養殖的道路,每個養殖戶年增收1500元以上,也推動了沙洋地區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為沙洋成為全省水產大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業十年后的余守文,毫無疑問已經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他沒有滿足于“小富即安”。進入2000年后,他敏銳地看到,隨著農村養殖業蓬勃發展,養殖飼料的市場需求更大,遂決定轉型發展,開辦實體經濟,自己生產質優價廉的養殖飼料。
2003年,在紀山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創建了荊門市五龍飼料有限公司,2004年正式投產,當年即創下年銷量8000多噸、產值2000多萬元、利稅60多萬元的佳績,發放工資300多萬元,為12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帶來了更加穩定的增收渠道。經過十年的發展,五龍飼料已經有了穩定的市場和良好的口碑。
為推動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2013年,經與沙洋縣、紀山鎮黨委政府協商,余守文決定投資1.86億元,新征土地142畝,在沙洋經濟開發區紀山工業園新建技改擴規項目,并于2014年5月竣工投產,建成高檔飼料及膨化飼料生產線4條,年產能達10萬噸。同時,他致力于推動與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合作,大力引進中青年飼料配方專家擔任技術骨干,研究轉化飼料技術配方,開發了營養均衡、轉化高效、成本低廉、有機生態的18個系列新產品。“舞龍”飼料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湖南、安徽、湖北、河南等多個省市,年銷售收入達到3.8億元、利稅280萬元,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讓利于民,每年帶動當地農民增收達500多萬元。
盡管如今身份已是企業掌舵人,但余守文仍稱自己是農民工,因為“我的根在農村,我的未來也在這里”。他用自己的奮斗經歷和創業發展歷程,攜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共同書寫了一部新時代農民的創業成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