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_武昌區錦繡坊黃春萍漢繡工作室漢繡傳承人 黃春萍 整理_張明蕾
細微之處有匠心
口述_武昌區錦繡坊黃春萍漢繡工作室漢繡傳承人 黃春萍 整理_張明蕾

在我看來,工匠精神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絲不茍”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意思是“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對于漢繡技師來講,這“最細微的地方”指的是“一絲”,就是一根絲線。較為精細的漢繡作品,需要將一根蠶絲線劈成若干份,以達到更為精美的效果,因此更需要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在普通人看來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背后卻隱藏著專注、技藝、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無數漢繡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絲縷針黹間傳達著繡者的創作理念和作品神韻,彰顯著絲質特有的天然光澤和柔美,賦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風采,使之發展為更具觀賞性的中華藝術瑰寶。
漢繡的工匠精神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創新精神。漢繡和漢劇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漢繡讓漢劇戲服更加光彩奪目,同時漢劇的發展也讓漢繡更上一層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武漢戲劇用品廠生產的的各種戲服屢獲殊榮,一些京劇名角如袁世海等都穿過漢繡戲服,其中盤金類技法的戲服最為引人注目,1987年電視劇版《紅樓夢》中的盤金類戲服都是武漢戲劇用品廠的工人親手制作而成。
盤金技法在唐宋時期已經出現,后來成為漢繡最為擅長的一種代表性技法。漢繡藝人黃圣輝在傳統針法的基礎上,創新出一種新的針法——蹦龍針,改用直線盤金,利用視覺錯覺的效果釘線,不但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節省時間,成為全國繡業的獨創。
目前漢繡界呈現出“傳統”和“創新”兩極分化的現象,舊的一派堅守著“花五正果,熱鬧為先”的創作理念,依然是濃烈的顏色對比、古老的紋樣圖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新的一派引進其他刺繡的方法,以人物肖像、現代油畫、當代藝術為主題進行創作。不管是傳統藝人,還是新生代傳承人,表面上分歧較大,但殊途同歸,都是秉承著一顆“工匠之心”,讓我國最為古老的繡種“精益求精”。
除了在行業領域上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另一個維度應是愛國為民。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工匠團體墨家,為了黎民百姓利益,“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種追求愛國愛家、國泰民安的社會道德理想與家庭道德理想,應該成為我們后世工匠的精神追求。所以,從2010年起,我開始免費為殘疾人進行漢繡培訓,至今培訓過的殘疾人弟子多達上百人。把漢繡技藝教給殘疾人,不僅是一種藝術上的傳承,更是希望漢繡能圓更多殘疾人的藝術夢,也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通過勞動受到尊重、擁有獲得感。
習近平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將繼續“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內涵,也是工匠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