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斌
正常人胸膜腔內有3~15毫升的液體,在呼吸運動時起潤滑作用,但胸膜腔中的積液量并非固定不變。即使是正常人,每24小時亦有500~1000毫升的液體形成與吸收。胸膜腔內液體自毛細血管的靜脈端再吸收,其余的液體由淋巴系統回收至血液,濾過與吸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如果因為全身或局部原因破壞了此種動態平衡,致使胸膜腔內液體形成過快或吸收過緩,臨床上就會產生胸腔積液。
那么,哪些原因可以破壞胸膜內液體的動態平衡、產生胸腔積液呢?原因包括下述幾種:
1.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肺結核多有全身中毒癥狀,如午后低熱、乏力、盜汗、體重減輕、失眠、心悸等,可伴有咯血癥狀,查血結核抗體陽性,X線檢查示病灶多在雙肺上葉,密度不均,多態性、多灶性、多鈣化、少有結節聚集,可有空洞或肺內播散,痰中可找到結核菌。結核性胸膜炎胸水細胞學分類以單核細胞為主,胸水ADA(腺苷脫氧酶)升高。
2.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積液可見于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一般有心力衰竭的其他癥狀和體征,如進行性的勞力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周圍性水腫、頸靜脈怒張、雙側肺啰音等,心力衰竭癥狀改善后,胸腔積液大多能自行消退。雙下肺多可聞及濕啰音,胸部X線片除胸腔積液外,可有心臟增大。胸腔積液常為雙側性、漏出性。
3.低蛋白血癥引起的胸腔積液人血白蛋白較低,胸腔積液多為漏出液。
4.惡性胸腔積液除原發性胸膜間皮瘤發生惡性胸腔積液外,多數由肺癌、乳腺癌及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所致,多數患者無發熱,有胸悶、氣短、乏力、消瘦,病程進展快,胸腔積液多呈血性,胸水脫落細胞、CEA(癌胚抗原)等檢查可協助診斷。
5.風濕免疫病引起的胸腔積液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活動期可并發胸腔積液,患者有明顯的關節癥狀,胸腔積液常為少量,胸液含糖量很低,類風濕因子及其他自身抗體常為陽性,還可能并發肺部間質性病變。
6.肺炎合并胸腔積液起病急,可有發熱、胸痛、咳嗽、咳痰、氣短癥狀,X線檢查有肺炎存在,早期胸水多呈草黃色,白細胞偏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胸水涂片及培養可找到致病菌,抗生素治療有效。
7.肺膿腫起病急,高熱,咳大量膿痰,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抗生素治療有效。空洞多位于肺下葉,周圍炎癥浸潤較嚴重,空洞內常有液平面,而肺結核空洞多發生在肺上葉,空洞壁較薄,洞內少有液平面。
8.淋巴瘤常見發熱、消瘦、貧血,胸膜受累可出現胸腔積液,胸內淋巴結多為單側或雙側不對稱腫大,常累及縱隔淋巴結。檢查淋巴結及骨髓穿刺有助于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