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東 吳俊 趙改萍 雷威 孫東瑩 胡玉藏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超聲醫學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高頻超聲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價值
侯曉東 吳俊 趙改萍 雷威 孫東瑩 胡玉藏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超聲醫學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探討高頻超聲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37例疑似周圍神經疾病患者,均行高頻超聲診斷,統計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誤診率、漏診率及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結果 高頻超聲對周圍神經疾病診斷準確率為91.89%(34/37),靈敏度為93.55%(29/31),特異度為83.33%(5/6),誤診率為16.67%(1/6),漏診率為6.45%(2/31),陽性預測值為96.67%(29/30),陰性預測值為71.43%(5/7)。結論 高頻超聲對周圍神經疾病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較高,誤診、漏診率低。
高頻超聲;周圍神經疾??;診斷價值
周圍神經疾病是指除脊髓、腦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所有神經發生的病變,其早期癥狀多表現為區域性麻木、進行性肌無力等,并無特異性,極易被忽視,往往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增加治療難度。神經電生理檢查、神經系統檢查為目前臨床鑒別診斷周圍神經疾病常用方法,雖有一定檢出率,但在病變早期診斷準確率較低,存在一定誤診、漏診率[1]。有學者指出,高頻超聲可清晰顯示周圍神經及其小分支的走行、分布、直徑,對周圍神經病變檢出率較高[2]。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頻超聲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37例疑似周圍神經疾病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6.60±6.41)歲,病程5周~1 a,平均病程(27.43±7.41)周,其中尺神經損傷10例,橈神經損傷8例,正中神經損傷7例,尺神經肘管卡壓7例,腓總神經損傷5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協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日本東芝,PowerVision 6000),611 MHz探頭頻率,依據神經解剖走行實施連續掃描,橫向、縱向、多切面掃描病變部位,對神經鞘膜完整性、神經連續性、病變部位內部回聲性質、形態、邊界、大小、內部血流及其與鄰近肌肉、肌腱關系進行仔細觀察,并以健側作為對照。
1.3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定性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7例疑似周圍神經疾病患者經臨床結果證實31例陽性,6例陰性。經高頻超聲檢查發現陽性30例,陰性7例,診斷準確率為91.89%、靈敏度為93.55%、特異度為83.33%、誤診率為16.67%、漏診率為6.45%、陽性預測值為96.67%、陰性預測值為71.43%。
近年來周圍神經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多,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及早診斷并予以科學、有效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既往臨床多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X線檢查、臨床癥狀分析等對周圍神經疾病進行鑒別診斷,但該病早期癥狀并無特異性,僅僅依據臨床癥狀表現難以對其做出準確評估,存在一定誤診、漏診率。X線檢查無法直接顯示神經走行、形態及其鄰近軟組織,存在一定局限性。神經電生理檢查為臨床診斷外周神經病變的“金標準”,檢出率較高,但其是一種有創檢查方法,無法實施反復檢查,且難以反映神經形態、神經周圍結構等神經病變信息,不利于治療[3]。
劉天友等[4]研究證實,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疾病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中應用價值較高,對外周神經創傷性病變診斷符合率高達73.3%,對外周神經卡壓診斷符合率更是高至100%。高頻超聲是一種新型、無創超聲檢查方法,具有分屏拼圖處理功能,反射、散射、衰減為其主要成像原理,通過將超聲射入機體,經不同聲阻抗及衰減特性各異的組織、器官產生不同的反射、衰減,并根據所接收的不同強弱的回聲,將人體斷面超聲圖像清晰顯示于屏幕上,從而為判斷疾病提供依據,用于鑒別診斷周圍神經病變具有以下優勢。①組織分辨率高,采用高頻線陣可將周圍神經走行、分布、粗細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內部束膜結構清晰顯示出來,對外周神經病變位置進行準確定位,且可對神經損傷程度、疾病病因進行準確評估,為臨床醫生實施早期干預及相關術式選擇提供參考;②對周圍神經橫截面面積測量結果較為可靠,可準確判斷遺傳性神經病、神經卡壓及獲得性神經病等橫截面積改變的病變;③可對周圍神經損傷修復過程進行動態、實時、準確的觀察;④適用范圍廣,高頻超聲是一種無創操作,適用于兒童及老人等各個階段的人群,且可實施反復掃查;⑤術后可實施動態、反復觀察,對手術效果進行評估,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療效;⑥該診斷方法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掃查迅速、直觀、無輻射。本研究結果顯示,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誤診率、漏診率及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89%、93.55%、83.33%、16.67%、6.45%、96.67%、71.43%,提示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疾病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此外,在采用高頻超聲檢查時應注意與肌腱、筋膜、血管等的鑒別區分,實施神經檢查時應自正常區移至病變區,自縱切面逐漸將探頭移至橫斷面,獲取橫斷面圖像,且操作者應熟悉神經系統走行及其毗鄰關系,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疾病中具有較高鑒別診斷價值,診斷準確率高,靈敏度、特異度高,誤診、漏診率低,可作為臨床診治疾病的依據。
[1] 劉曉明,劉雙明,武麗卿.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病變及損傷的診斷價值[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2):1766-1768.
[2] 郝紀錕,鄭敏娟,陳定章,等.高頻超聲在下肢周圍神經損傷及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4,25(7):519-521.
[3] 李洪飛,唐杰,王月香.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損傷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5,36(10):1061-1064.
[4] 劉天友,賀克平,邵文正,等.高頻超聲在周圍神經疾病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中的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9):629-631.
開封市科技發展技術項目(1403140)。
R 445.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49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