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陜州區農業畜牧局,河南三門峽472100)
陜州區奶牛政策性保險工作中存在問題與對策
文欽輝,高磊
(三門峽市陜州區農業畜牧局,河南三門峽472100)
陜州區位于三門峽市西部,是三門峽市重要的牛奶生產區,截止到2016年底,全區存欄奶牛3 900余頭,共有5個奶牛生鮮乳收購站,占全市的71%,陜州區奶牛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對全區、全市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實行奶牛保險并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補貼,不僅對降低奶牛養殖風險有著明顯的作用,同時也對養殖企業的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有著規范和引導作用。奶牛保險實施以來,對穩定陜州區奶牛生產有著明顯的作用,但從實際的工作情況來看,筆者發現,無論是在承保,還是在投保、公示等環節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著保險的實施效果。通過對這些問題分析、探討,以期能給奶牛保險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借鑒。
1.1 奶牛保險情況
參保奶牛452頭,每頭奶牛保險金額為8 000元/頭,保險期限為1年,費率為4%,保費320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50%,計160元;市級財政配套9%,計28.8元;區財政配套21%,計67.2元;養殖戶承擔保費20%,計64元。
1.2 奶牛參保條件
滿足飼養品種在當地飼養1年以上、畜齡在1周歲以上7周歲以下、按規定程序免疫并有檔案、佩帶有能識別身份的統一標識、飼養管理正常、無相關疾病等條件的奶牛均可直接參保。
2.1 宣傳力度不夠
作為實施奶牛政策保險的第一年,陜州區奶牛養殖戶普遍缺乏對奶牛保險政策的認識和了解,主要表現在:一是不入保險,對保險能否按時、保質的理賠缺乏信心,認為參加保險也不一定能獲得賠償;二是盲目參險,由于年齡、教育等問題,部分養殖戶雖參加保險,但對保險條款知之甚少,只是隨大流,跟風入保。
2.2 抵御風險能力弱,參保意識不強
養殖戶風險意識不強,認為奶牛個體大、抵抗能力強,死亡率低,再加上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只要好好養,不會出現奶牛死亡的現象,參保是一種浪費。另外牛奶行業目前處于一個微利甚至虧損的階段,奶農收入較低,即使財政補貼80%,養殖戶參保積極性仍較低。
2.3 奶牛標的確定不合理
一是奶牛畜齡規定不合理,保險條款中指出,奶牛參保畜齡必須在1周歲以上7周歲以下,但是實際情況中,1歲以下的奶牛死亡率較高,部分養殖戶更是為了經濟利益,將病死奶牛直接出售,與制定保險初衷相悖;二是奶牛畜齡難以確定,1歲至7歲,沒有明確的、易操作的技術手段可以測定,大多數情況下只是靠經驗估計;三是奶牛參保文件對奶牛性別沒有明確規定,對數量核查有較大影響。
2.4 奶牛保險責任與養殖戶實際需求有脫鉤
現行的奶牛保險中的責任范圍規定:“其保險責任為疾病、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導致的奶牛直接死亡。疾病包括: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牛焦蟲病、炭疽、偽狂犬病、副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出血性敗血癥、日本血吸蟲病”。但對養殖戶來說,并沒有解決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一是本地區不會發生的疾病列入其中。例如:日本血吸蟲病,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的疾病,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區域,而在陜州區,截止到目前,沒有發現一例;二是疾病責任范圍小,僅有10種,并且構成不合理。在奶牛中發病率較低的牛焦蟲病、偽狂犬病、副結核病等列入其中,而一些對奶牛生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重大動物疫病,如牛流行熱、奶牛生殖系統疾病、胃腸道等消化道疾病造成的奶牛死亡卻不在責任范圍內。
2.5 參保奶牛身份不容易確定
在目前條件下,能識別奶牛身份的唯一標識就是畜禽耳標。畜禽耳標決定了奶牛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一是奶牛耳標易爛、易掉,有些還磨損嚴重,看不清耳標號;二是養殖戶多佩戴自己購買的耳標號,不使用國家統一發放的耳標;三是個別養殖小區中的養殖戶還存在著一部分參保而另一部分不參保的現象,容易混淆參保奶牛的身份,增加了身份辨別的難度和騙保現象發生的風險。
2.6 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
一是奶牛保險屬于新生事物,工作手續多、持續時間長,從業人員較少,現在主要依靠各鄉鎮的村級防疫員進行核查,但是卻沒有相關的工作經費問題,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疫病診斷難且要求工作人員對結果負責,而大部分基層人員缺乏診斷資質,畏難情緒較重。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養殖戶參保意識
一是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手機報等快速有效的媒體手段,廣泛宣傳奶牛保險的政策規定;二是通過印制宣傳冊、發放宣傳單、科技“趕集”、進場入戶等方式,認真向養殖戶宣講保險的必要性和具體政策,提高養殖戶的保險意識,讓更多的養殖戶知曉奶牛政策保險的益處;三是強化培訓,提高養殖戶的技能水平和風險意識,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加強奶牛保險的宣傳,提高廣大養殖戶的保險意識,確保奶牛的養殖效益。
3.2 合理確定奶牛標的
一是以體質量替代畜齡作為確定奶牛參保的測量標準,簡單明確、易于分析;二是探索分階段、分形式的多種入保形式,確保存欄奶牛的全覆蓋。例如分設經產奶牛、青年奶牛、新生犢牛等保險條款,切實滿足養殖戶的實際需求;三是明確參保奶牛性別,完善參保細節。
3.3 明確保險責任,完善奶牛疫病、疾病范圍
依照《動物防疫法》等規定,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完善引起奶牛死亡的病種,將一些易發的、對奶牛生產影響較大的病種列入其中,擴大保障責任范圍,進一步滿足養殖戶的差異化需求。
3.4 規范奶牛參保數量,做到應保盡保
一是督促奶牛養殖企業規范、如實地填寫奶牛養殖檔案、防疫檔案,建立和完善奶牛可追溯體系;二是加強管理,確保每頭奶牛都佩戴有國家統一發放的奶牛耳標,對于沒有佩戴、佩戴的耳標不符合標準或者耳標不清楚的奶牛,要及時補掛,并造冊保存,確保奶牛100%佩戴耳標;三是認真核查,建立檔案,做到“三見一拍”(見人:就是奶牛核查時要見到養殖戶戶主和鄉鎮畜牧獸醫站站長并簽字確認;見牛,就是必須見到每頭參保奶牛,確保奶牛佩戴專用耳標,核實每頭奶牛詳細信息,登記在冊;見榜,就是每個入保奶牛養殖戶要將參保數以鄉鎮為單位張榜公示,并在局信息網上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一拍,指承保全過程都要拍照取證,記錄每個環節真實情況);四是完善畜禽耳標動態化管理。養殖戶發現耳標脫落、磨損等情況時,投保人必須及時通知鄉鎮獸醫站和保險公司去核實補掛免疫耳標,脫落耳標和新掛耳標報保險公司備案登記。同時,養殖戶在淘汰奶牛的時候,也要將耳標號報備到保險公司;五是試點使用電子芯片耳標,電子芯片耳標具有耐腐蝕、儲存信息多、不易掉落等優點,通過識讀器或網絡可以隨時查閱奶牛的詳細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5 強化從業人員素質,加強管理,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
一是強化培訓,提高基層人員的技能水平。圍繞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設置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實際案例分析,提高培訓質量;二是加強管理,完善“區-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各負其責。遇到無法確定的技術難題,鄉鎮畜牧站要及時向區級匯報,并請求技術指導,區級專家要及時到場并進行現場處理和技術指導,切實解決鄉鎮人員的后顧之憂;三是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引入績效考核制度,獎罰分明,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確保奶牛政策保險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帶一路”養殖業或受益2 000億元合作空間助產業升級
信息博覽
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在北京2016品牌農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種植業至少有5 000億元人民幣合作空間,養殖業有2 000億元合作空間。隨著“一帶一路”向縱深推進,農業投資面臨巨大機會。
養殖業方面,東南亞等國家養殖效率較低,動物疫病多發,部分疫情還會對我國形成動物疫病輸入型風險,本次《愿景與行動》七大重點工程中第三項要求“動植物疫病疫情聯合防控”,或將促進國內動保企業走出去。
東南亞國家專業化飼料需求正加速增長,而國內飼料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布局較早,1999年新希望開始在越南建廠,海大集團也在數年前開始大力擴展東南亞市場。中信證券預計,未來隨著農業“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入推進,飼料行業龍頭將進一步擴充東南亞市場規模。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12個、發展中國家35個和轉型經濟體7個。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養豬大國,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群體中中國豬肉的產出水平和質量均處于領先地位,此次“一帶一路”方案實施,將有效推動中國豬肉向欠發達地區輸送。
隨著“一帶一路”的貫徹落實,中國豬肉或許能更多地供應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同時以此來提高自身在國際貿易中的及競爭力。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從國家層面打開更多的貿易通道,雖重點不在農牧產品的進出口,但卻意圖共同努力復蘇共同的實體經濟,而畜牧業作為國內外均不可或缺的基礎實體經濟,用不了多久或許就會更上一層樓。
S823.9+1
:B
:1004-5090(2017)07-0005-02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