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畜牧局,河南淅川474450)
淅川縣養殖污染治理技術集成與實踐
劉家欣,姬建喬,楊滋,李銀吉,薛莎
(淅川縣畜牧局,河南淅川474450)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為保證中線工程調水質量和安全,2015年至2016年全縣關停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415家、規模養殖戶108家。2017年禁養區外141家規模養殖場、128家規模養殖戶要在10月底以前養殖污染治理全部達標。為此,淅川縣畜牧局從去年6月份開始,一邊抓好禁養區關停,一邊選擇4家禁養區外養殖場進行養殖廢棄物治理試點。試點工作充分考慮養殖場(戶)成本投入和承受能力,堅持“老場改造,經濟實用,環保達標;新場建設,環保先行,設施配套”原則,集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養殖污染治理技術模式。分批次組織養殖場(戶)觀摩、學習、借鑒、推廣,對整體治理工作推動起到了較好作用。
1.1 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技術
畜禽規模養殖場要因地制宜采取全過程綜合治理技術處理養殖污染物,主要包括:建設雨污分離污水收集系統、養殖環節節約用水、采用干清糞方法收集糞便、固液分離、沼氣生產、多級氧化塘、生物降解等方式,處理后進行土地消納或達標排放;糞渣通過堆肥發酵、干化、制作有機肥等方式擴大消納范圍,實現畜禽養殖業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1.1.1 雨污分流
污水是養殖污染的主要來源。畜禽養殖場建立雨污分流設施,雨水進入正常地表水體循環,污水進入專用收集輸送系統,污水溝(管)不得采用明溝布設。
1.1.2 節約用水
一是改“鴨嘴式飲水”、“滴頭式飲水”為“節水碗式飲水”。飲水方式改變,可節約60%以上飲水浪費,減少混入畜禽糞便污水量;二是要優化地板,改實心地板為半漏板,或采用糞尿自動分離設備,減少和杜絕用水沖糞。
1.1.3 干清糞
規模養殖場采用人工或機械干清糞方式將糞及時、單獨清出,運至堆糞場或處理場所,實現日產日清,不可與糞水、污水混合排出。采用人工或機械干清糞工藝,尿液自然分流,糞便干揀率應大于80%;采用糞尿混合收集,干清糞率應大于60%;采用水沖糞、水泡糞方式的養殖場,逐步改造為干清糞方式。倡導推進無自動化恒溫控制的規模化養雞舍逐步改造為恒溫雞舍,實現糞便95%以上干清糞晾曬,或直接運往有機肥加工廠。
1.1.3.1 曬糞場、堆糞場建設曬糞場和堆糞場必須距離各類功能性地表水體400 m以上,并應設在養殖場生產及生活管理區的常年主導風向下側或側風向處,與養殖舍之間保持100~200 m距離。對因場地或地形因素達不到此要求,必須在堆糞場與畜禽舍間建設隔離墻,并適當綠化。曬糞場面積按每頭豬(25 kg以上)0.25 m2、每只羊0.12 m2、每只牛1 m2、每30只雞1 m2標準建設。曬糞場厚度15~20cm,場周應有至少一磚厚防污水外流墻堤,最低沿處設污水收集池。堆糞場位于曬糞場上沿,與曬糞場相連,及時收集干糞或需堆積處理的低含水量糞便。堆糞場必須有足夠空間貯存養殖廢棄物,地面須高于周圍地面30cm以上,場地內要有糞便滲慮水收集溝,與養殖場排污溝(管)接通,四周砌筑1.5 m高的磚墻,貯糞場上面有防雨棚(設施)。
1.1.3.2 貯污池建設位置選擇同曬糞場。污水和尿液貯存池可建雙池或三格池,有地下和半地上地下等形式,一般池底有效深度1.5~2 m(大型養殖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深度),須混凝土構筑并做防滲處理。三格池每個池體進出水口均開口于隔墻頂部側,左右交錯,進出口、漫溢口均設攔網,便于截留浮渣。貯污池上加水泥蓋板或設頂棚以防降雨(雪)進入。貯污池容積至少能容納2個月以上污水、尿液量。可按每頭豬0.3 m3(出欄)設計,其他畜禽參考豬糞尿當量,換算比例為:30只蛋雞折1頭豬,60只肉雞折1頭豬,1頭奶牛折10頭豬,1頭肉牛折5頭豬,3只羊折1頭豬。一般在滿足最小容積的前提下將深度或高度增加0.5 m以上。貯污池應有警示牌和防護措施,確保人畜安全。
1.1.4 糞便直接農業利用
對于糞便經熟化滅菌處理直接農業利用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必須配備固定的防雨防滲糞便貯存設施和消納土地。糞便貯存設施容積和土地消納面積因養殖場規模大小、清糞方式、土地肥沃程度等決定。含水量大的糞便貯存設施一般應設雙池,輪換使用,存欄1頭豬需要配備0.3 m3貯存池(存2個月),其他畜禽按豬糞污當量設計。運送糞污時必須用密閉車輛。
1.1.5 沼氣生產
養殖場糞便、尿液及其沖洗污水經過預處理(干濕分離)后,污液進入厭氧反應器,產生沼氣、沼渣和沼液。沼氣池建設,一般情況每5頭豬(出欄)沼氣池容積1 m3,每頭牛(出欄)所需沼氣池容積約2 m3。
1.1.5.1 固液分離固液分離處理是在單池或雙格貯污池的一級池(個別二級)安裝干濕分離機,實現固液分離,將干物質分離出來進入堆糞場,分離出的糞水排放到沼氣池(或排放到曝氣池進行曝氣環保處理后用于農田)。經干濕分離后的糞渣含水量在45%~65%之間,固體糞便近乎無臭味,黏性小,利于運輸,可擴大消納區域,用作基肥、追肥使用,實現糞污全利用和零排放。
1.1.5.2 沼氣發酵經過固液分離的污液排入沼氣池,進行沼氣發酵。所產生的沼氣被作為清潔能源利用,沼渣、沼液可直接作為肥料用于農田,過多的沼液可進入氧化塘暫存或利用。
1.1.5.3 氧化塘建設曝氣池和氧化塘是養殖業糞污非化學處理最后關口,按每頭生豬當量0.5 m3分級建設,池應做防滲處理。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的,池宜淺面積宜大,上游種植水質凈化作用強的植物如水葫蘆、蘆葦等,中游種植蓮藕等經濟作物,下游“中水”COD小于100,可用于養殖魚類和畜禽舍作為沖洗用水。
1.1.6 土地匹配
養殖場糞污“直接”用于農業、林業生產,養殖場糞污經沼氣生產、氧化塘等處理,匹配消納土地原則上每存欄10~15頭生豬當量畜禽不少于667 m2土地,做到生態型零排放。
1.1.7 其他模式
畜禽糞污經干清糞、固液分離,污液部分按照污水處理場處理工藝,投入一定設施設備和藥品(微生物)進行處理,最終達到污水處理排放標準。新建養殖場推廣建設“源頭減排+糞尿分離+增效蒸發”污水治理系統,將液態污染轉化為固態有機肥。
1.2 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糞污治理技術
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戶),養殖量相對較小,產生糞污量較少,按照種養平衡、土地消納原則,推薦治污模式可參考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方式,積極采取人工干清糞等方式,盡量不用水沖,最大限度減少糞污排放量。對產生的固體糞污進行高溫堆積發酵后,作為有機肥還田。產生的污水要建立貯存池統一收集,通過曝氣池自然發酵、貯存及蒸發,視農時需要灌溉農田、林地、果樹、菜園等。也可建設規模相當的小型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作燃料使用,沼渣、沼液還田利用。鼓勵按照養殖專業戶的區域分布,建設區域性糞污處理場、有機肥生產場,統一進行糞污收集和處理。
1.3 養殖業污染治理長效機制建立
淅川縣按照“控制豬雞、適度發展牛羊、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工作思路和環境容量,合理調整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空間布局和發展規模,把淅川烏骨雞、南陽黑豬、中華蜜蜂、肉鵝、牛羊和桑蠶等特色生態畜牧業建設作為今后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1.3.1 科學選址,先批后建
根據《南陽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限養區內嚴禁新建、擴建、改建各類畜禽養殖場。適養區內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項目,必須符合生態紅線、城鎮總體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選擇遠離居住和噪音環境,無水、土、氣污染,同時自身也不能給周圍環境帶來污染的區域。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充分利用適宜的區域開發養殖小區,合理規劃,將畜禽糞便統一集中,統一處理。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措施必須在畜禽養殖場投入運營的同時予以落實。
1.3.2 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
所有畜禽養殖場或養殖小區必須配套建設畜禽糞便處理設施或糞便處理場,堅決杜絕水沖糞養殖模式。已建的畜禽養殖場沒有糞污處理設施或處理場的,要及時清理整改,配套建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設施,完善環保手續。
1.3.3 推廣零排放養殖
對中小型養殖場(戶)積極引導、推廣發酵床零排放養殖。
1.3.4 加強養殖生產管理
1.3.4.1 科學配制飼料根據畜禽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代替粗蛋白質的需要量,配制符合畜禽需要的氨基酸平衡日糧,降低氮的排出量。
1.3.4.2 推廣微生態制劑養殖在畜禽飲水中添加EM等微生態制劑,降低畜禽糞便中的臭味,達到感官上無害化的目的。
1.3.4.3 科學投料畜禽過量采食引起消化不良,既造成飼料浪費,又因未消化的飼料發酵增大了對環境的污染。在動物的飼養管理中,一定要重視飼料的科學投料,既保證動物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又盡量減少飼料的浪費。
1.3.4.4 科學控制養殖用水除改水沖清糞為干式清糞外,要改無限用水為有限用水。飲用水要保持清潔,采用先進的自動飲水設備,需要喝多少水就供給多少水,減少終端污水處理量。
1.3.5 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根據畜禽養殖規模配套相應糞污消納土地,或根據種植需要發展相應養殖場(戶)。種植養殖通過流轉土地一體運作、建立合作社聯動運作、簽訂糞污產用合同訂單運作等方式,針對種植需要對畜禽糞便和污水采取不同方式處理后,直接用于農作物、蔬菜、林果生產,形成農牧良性循環模式,維護畜禽健康養殖,生產高端農產品,提高土壤肥力,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2.1 確定目標任務
2017年5月22日以前,刁河流域養殖污染整治完成;10月底以前全縣所有養殖污染整治完成。
2.2 確定整治原則
一是發展與治理并重。鼓勵發展高效生態養殖,所有養殖均不得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有污染必治理;二是“誰污染誰治理”和依法整治。各養殖場業主必須切實承擔治理主體責任,主動治理。對不主動治理或抗拒、阻撓整治的,依法強制關停養殖場;三是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綜合利用;四是屬地管理、聯合治理。各鄉鎮政府是禁養區外養殖污染整治責任主體及具體組織者,縣環保、國土、工商、畜牧等部門為執法主體,電力、農業、水利等相關職能部門結合單位職責全力配合。
2.3 組織觀摩活動
組織禁養區外養殖場(戶)分批次到縣統一打造的觀摩點進行觀摩,對號入座,選擇適宜本場治理模式,同時鼓勵創新、引進更加先進、科學的治理工藝和模式。
2.4 強化工作落實
2.4.1 加強督導督查
在整治期間,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指揮部所成立的4個督導組分包到相關鄉鎮,多層次開展督查工作。各鄉鎮每周五下午17:00前向縣指揮部辦公室上報整治進度,縣指揮部每周通報鄉鎮工作進度,對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目標任務的,通報全縣。
2.4.2 建立獎懲機制
為促進禁養區外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扎實推進,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指揮部對配套上馬治污設施、達到糞污治理標準或資源化利用、對環境零污染的養殖場,給予鄉鎮3萬元至5萬元獎補,主要用于養殖場治污設施補貼和鄉鎮政府工作經費。整治期間,各鄉鎮對整治到位養殖場合格一批自行驗收一批,然后將整治資料包括申請縣驗收文件匯總報縣畜牧局,畜牧局會同環保、財政、審計等單位相關技術人員成立驗收小組對資料進行審查并到現場核驗,對照驗收標準得出驗收結論。對規定期限內不治理或治理不達標、敷衍應付的養殖場實行關停取締;對在規定時間內不停止排污、不配套治污設施、不服從管理的養殖場(戶)由縣畜禽污染整治指揮部組織畜牧、環保、國土、公安、電力等相關部門進行嚴肅懲處。
2.4.3 嚴格責任追究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由鄉鎮具體組織實施,黨政一把手是專項整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主抓領導是直接責任人。對工作不力,不能按期完成目標任務、影響水質安全或繼續造成環境污染的,縣指揮部將報請縣委、縣政府責成紀檢監察部門跟蹤問責,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集中整治工作結束后,各鄉鎮和縣環保局要對整治達標養殖場加強常態化監管,防止反彈。凡反彈一個養殖場,罰鄉鎮財政5萬元,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同時縣環保局要依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對反彈養殖場進行從嚴處理。
目前,縣內刁河流域54家養殖場(戶)治理完成,環保驗收合格,刁河水質持續好轉。其他區域養殖污染治理按計劃、按治理臺賬有序開展,8個養殖場污染治理完成,新遷建的9個養殖場高標準設計、設施化建設,做到場區建設與環保“三同時”,實現對環境零污染。
兩年來,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渠首淅川縣通過禁養區養殖場(戶)關停取締,禁養區外養殖污染整頓治理,從縣委、縣政府到業務部門、普通養殖場(戶)環保意識明顯增強,觀念轉變。養殖污染治理實現“三個匹配”:觀念匹配,有養必治;土地匹配,種養平衡;機制匹配,杜絕反彈。
畜禽環保政策法規是怎么規定的
一、畜禽污染防治政策
整體來看,目前畜禽污染防治政策基本都是基于《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出臺的,這個條例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原則:那就是規定了要統籌環境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因此目前一些地區搞大規模退出,搞無豬縣、無豬鎮,這是與法律規定相背離的。
二、禁養區劃定原則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里規定了四個地方被劃為禁養區,而各地還會根據實際劃定“適養區”、“可畜禽區”等。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往往這三者會被混淆。比如根據《水污染防治法》,飲水水源保護區是被劃進禁養區的,但是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一級水源保護區,所有豬場都是要拆除;二是在二級水源保護區,已建成的并且排放污染物的豬場也要是拆除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豬場排污達標,即使你的豬場位于二級水源保護區內,政府也是沒有權利拆除你的豬場的。
三、拆遷補貼問題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第25條明確規定:因被劃定禁止養殖區域,或者因對污染嚴重的畜禽養殖密集區進行綜合整治,確需關閉或搬遷現有養殖場所,使養殖戶遭受經濟損失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補償。前幾天,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充分照顧養殖場的合法利益,給予合理的補償。涉及搬遷的養殖戶,地方政府要積極協助落實養殖用地,指導養殖場戶按環保的要求來發展生產。因此,只要是你的豬場被拆除,你就有權利要求補償。
四、政府對養豬業的態度
因為受到環保的壓力,現在很多人在擔心政府對于養豬業的態度問題,但是我們要看到,在《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有多條針對畜禽污染防治給予的補貼。比如建設改造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措施的,可申請貸款貼息補助、還能獲得相關資金支持;豬場污染防治設施在運行過程中,實行農業用電價格優惠;利用畜禽廢棄物進行有機肥生產,可以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可按有關規定對豬場給予適當補助等等。
S812.9
:B
:1004-5090(2017)07-0014-03
20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