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柱,李永彬
(1.泌陽縣花園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河南泌陽463700;2.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一例豬密螺旋體痢疾病的診療與體會
王懷柱1,李永彬2
(1.泌陽縣花園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河南泌陽463700;2.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豬密螺旋體痢疾病又稱血痢、黑痢、出血性痢疾,是由致病性密螺旋體引起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該病主要以大腸黏膜卡他性、出血性、壞死性炎癥,黏膜或黏液性出血性腹瀉等為特征的傳染病。各種品種、日齡的豬均可感染,但以7~12周齡的豬最易感。該病在豬群中的發病率高,如果治療不及時繼發其他病毒性或細菌性疫病,將增加治療難度,導致豬只的死亡率升高,可給養豬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筆者近期在臨床上遇到一起豬密螺旋體痢疾的病例,現將該病的發病情況、癥狀、病理變化和防治體會總結如下,希望對廣大養豬場(戶)或同仁們有幫助。
2016年12月20日,駐馬店市泌陽縣李某的養豬場突然發生了一種以高熱、持續性腹瀉,糞便中混有血液、黏液及碎片等為特征的疾病。發病后該養豬戶應用治腹瀉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等藥物,治療3 d,效果不明顯,并且豬只的發病數量逐漸增多,死亡數也不斷增加。該養豬戶共飼養300頭6周齡的仔豬,截至2016年12月24日共發病100頭,死亡15頭,發病率達30%(100/300),死亡率達15%(15/100),損失嚴重。該養豬戶于12月24日來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就診。筆者經發病情況調查、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最終確診為豬密螺旋體痢疾病。
病豬體溫達40.5℃,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病豬弓背;持續性腹瀉,排出黃色或黑色稀便,并混有血液、組織碎片,后期變黑色或棕色。還有的病豬呈水樣腹瀉,脫水嚴重、消瘦,共濟失調。
剖檢病死豬6頭,其中4只病死仔豬可見尸體消瘦、大腸壁和腸系膜淋巴結充血、系膜淋巴結腫大,大腸黏膜呈出血性炎癥,其他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另外2只病死仔豬大腸黏膜表層壞死,呈纖維素性炎癥,外觀呈麥皮樣或豆腐渣樣,剝離后,有糜爛面。其他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
4.1 病原檢測
無菌操作采取病死仔豬有病變的大腸內容物及含血絲的黏液直接涂片,經復紅染色、鏡檢,在高倍鏡下觀察可見2~3個彎曲、兩端尖銳的菌體。同時將上述病料送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做病菌的分離和培養,以及ELISA檢測,最終確診為豬密螺旋體痢疾病。
4.2 藥敏試驗
采取紙片擴散方法對分離的細菌進行藥敏試驗,37℃恒溫箱中培養24 h后,結果顯示:該菌對泰樂菌素、乙酰甲喹兩種藥物比較敏感,對喹乙醇中敏,對鏈霉素不敏感。
立即封閉豬場,將發病仔豬進行隔離治療。同時對病仔豬接觸的豬舍及用具進行緊急消毒,消滅傳染源,防止該病的進一步蔓延。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發病的仔豬群用泰樂菌素肌肉注射150 mg,1次/d,連用5 d。
對嚴重的病仔豬在用上述藥物的同時,還要應用止血敏、退燒藥、補液鹽和強心劑等藥物做好對癥治療。另外在飲水中加入多種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和中藥制劑等免疫增強藥物,來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仔豬群的抗病能力。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措施,治療7 d后,除5頭癥狀比較嚴重仔豬死亡外,其他病仔豬群已全部治愈。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播比較慢,但流行期比較長,可長期危害豬群,一旦發生卻很難根除。各種應激因素如飼養管理不當、飼料營養單一、飼養密度過大和通風效果差等,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和流行。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全進全出飼養制度,搞好消毒措施,消除和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另外還要做好對引進的豬用ELISA方法進行對該病的檢疫工作,可減少或避免該病的發生。
該病的臨床癥狀與仔豬副傷寒(腸炎型)、流行性腹瀉等疾病有相似之處,應注意做好鑒別診斷,防止誤診,以免造成最佳治療時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該病尚無有效的疫苗預防。發生該病后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和預防,并在防治過程中要及時評估效果,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因此,通過采取綜合的預防措施,并配合藥物防治才能有效控制或消滅該病。
S858.28
:B
:1004-5090(2017)07-0046-01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