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內
近期,財政部、環保部、國家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環境保護稅征管準備工作全面啟動,《環境保護稅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綜合評估,每頭豬的環保成本為16元。
今后不管是養豬還是別的養殖之路,環保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首先要保證豬場的存在,選址、建場都要合規合法,避免后期再因環保原因拆遷導致得不償失。其次環保設備上的投入必不可少,豬場污水做到達標排放,糞污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已經污染的水域修復,養殖場應做相應的調整。
固體廢棄物是繳納環保稅的重點,養殖場應該嚴格按照國家法規處理廢棄物,將固體廢棄物做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三化”處理,合理降低自身養殖場的交費標準,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養殖場的污水應盡量經過處理凈化使其達到綜合利用,污水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全部還田和循環利用,這樣可以更好地節約養殖成本。
確實需要申請排污口的企業,應盡量做到排放物達到國家或地方標準的50%以下,對于達到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50%以下的污水排放,目前相關環保稅的收費標準是在原達標排放的收費基礎上再減少一半以后,可以再優惠減半征收,相當于征收達標排放污水標準總額的25%。
申請完排污的養殖企業,應該如實申報污水排放量和排放的水質,千萬不可超出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環保稅法規定:一旦查出超標排放,管理部門會按照2倍或3倍計罰。
豬場糞污問題的解決,是復雜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按照固體廢棄物、液體、病死畜禽和豬場臭味等進行全方位、全系統的處理,而豬場糞污處理的最佳途徑是源頭減排,只有控制好源頭,再把握綜合利用的原則,才可以事半功倍,甚至產生一筆不小的收益。
8月31日,糧改飼技術創新與推廣現場會暨全國畜牧站長工作會議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會議強調,糧改飼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農牧民增收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三農”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政策。各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加強技術創新與推廣,切實鞏固和提高糧改飼成果,確保糧改飼政策順利實施。
會議指出,糧改飼試點兩年多來,試點資金不斷增加,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今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達20億元,試點縣擴大到431個,試點面積超過73.3萬公頃。各地依托資源稟賦,探索了種養一體化、“養殖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收貯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養殖企業幫扶脫貧等典型模式,大力推進糧改飼各項工作,帶動了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牛羊養殖業增產增效,推動了產業扶貧和農牧民增收,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會議強調,糧改飼是一項全新工作,要圍繞種、管、收、貯、用等關鍵環節,篩選和優化適合不同地區的技術模式,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技術路線和組織方式,切實鞏固和提高糧改飼成果。在抓好技術模式創新和推廣的基礎上,堅持以養定種、因地制宜、規模種植,合理確定糧改飼面積、種植品種、規模和生產組織方式;加強精準管理,開展糧改飼試點效果評價,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加強宣傳引導,總結好模式、好經驗、好典型,用鮮活事例、典型案例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熱情,營造良好氛圍,放大政策效應。
會議強調,各級畜牧推廣機構要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傳統技術模式升級改造,加快現有技術模式集成配套,加快新興技術模式熟化提升,打造現代畜牧業發展新模式。要打造大聯盟,協助做好畜禽規模養殖場信息直聯直報,加強實用技術模式總結與推廣,全力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要筑基壘臺練好內功,確保奶牛“吃得好”“育得好”“養得好”“產好奶”,促進奶業振興發展;要打造綠色團隊,穩步落實草原制度任務,開展草地資源清查,推動草原生態補獎等重大政策落實,抓好草原保護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協同推進草牧業發展,持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要搭建大平臺,實施特色畜牧業精準扶貧行動,總結推廣產業扶貧典型模式,合力攻堅產業精準扶貧、精準畜牧產業扶貧。
會議要求,各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要堅決反對和防止“不思進取、不接地氣、不抓落實、不敢擔當”的“四不”現象,勇于擔當轉作風,銳意進取抓落實,深化改革強體系,加強學習增本領,為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提供堅強技術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