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剛,王海玉,劉坤豪
(平頂山市畜牧局,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淺析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張新剛,王海玉,劉坤豪
(平頂山市畜牧局,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研究最早見于1932年,當時Spilitter博士等在1950年首次以附紅細胞體病為名對該病進行了闡述,隨后在美國、日本等很多國家的豬場均發現有該病。1997年以來,我國各地規模化豬場和養殖專業戶的豬群中也陸續發現有該病,特別是自2000年3、4月份以來,一些集約化豬場呈暴發流行,發病率高達30%~70%,死淘率20%,經濟損失嚴重。
附紅細胞體有宿主特異性(各種動物的附紅細胞體無交叉免疫性、無交叉感染性)。豬附紅細胞體僅寄生于家豬,各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可感染發病,以20~60日齡仔豬發病較多,死亡率也最高。自然的傳染方式目前尚未證實,但根據其性質,認為節肢動物(虱、疥螨、蚊子等)是主要傳播媒介,手術器械和注射針頭亦可機械傳播(如閹割、打耳號、手術、注射),經口和子宮也可傳播。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發病較多。該病常呈零星散發,只有新發病區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一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豬多呈隱性感染,在應激因素如飼養管理不良,氣候惡劣或有其他疾病,運輸和預防接種等,可使隱性感染豬發病,甚至大批發生,癥狀加重。

潛伏期一般為6~10 d。豬發病后體溫升高至41~42℃,體溫超過42℃的病豬少見。病豬精神萎頓,嗜睡、轉圈、呆滯,個別豬怕冷、鉆草、寒顫、抽搐、不食或少食,喜飲水或啃吃碎瓦片、煤渣等異物;可視黏膜蒼白或潮紅,后期黃染,全身皮膚發紅,故有“紅皮病”之稱。發紅從背部開始,涉及全身,尤以耳尖、鼻端、蹄、腹下、臀部、陰戶等處明顯。初期呈紫紅斑塊,后期變成青紫色,指壓不褪色;如果病程較長,則皮膚干裂、脫落、破潰,形成膿腫、潰瘍、丘疹或結節。瘀血斑塊隨著病情的惡化而擴展到四肢末端,甚至半個耳朵呈紫黑色。尿液減少呈赤色,大便干結呈球狀,上面附有黏液或血液,紅細胞數量下降;病豬出現氣喘,呼吸困難,呈犬坐姿勢,部分豬從鼻孔流出帶血分泌物。疾病后期常繼發腸炎而出現下痢,掩蓋原發癥狀,最后因極度衰竭而死亡。病程最急性者為數小時至一天,急性者為2~3 d,慢性者數周或數月。仔豬耐過后成僵豬,病愈豬終生帶蟲,而成為傳染源。用抗生素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身上的紫斑也可褪去,但呼吸困難、黏膜蒼白、被毛焦亂等癥狀并不消失,在停藥后3~5 d仍可反彈至高體溫。仔豬在母體內感染,出生后排黃白色油狀稀便,一般1~10 d內死亡,若自然恢復易形成僵豬。
多數病例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有的積液發黃、濃稠,典型的黃疸性貧血為豬附紅細胞體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變化,表現為皮下大面積瘀血、出血、皮下黃染;肌肉蒼白、水腫;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心內外膜有出血點,心肌松弛;肺水腫或肺實質肉變,缺乏彈性,有出血點或出血斑,有的肺組織萎縮并和胸骨粘連;肝腫大質脆、汁多、出血黃染,有的肝臟表面有黃色條紋或灰白色壞死灶,剪破肝流出黃色混濁液體;膽囊膨脹,膽汁充盈、外滲,呈黑色油狀;脾腫大、變軟,表面有一層假膜,呈暗紅、暗黑色或黃色,邊緣不齊,有的有梗死灶或針尖大的出血點;腎臟腫大,外觀顏色發白,有出血點,剖面皮質部蒼白,腎盂水腫積水,腎乳頭出血,有的整個腎臟嚴重瘀血,呈現大紅腎外觀;膀胱黏膜增厚,有少量出血點,偶見膀胱積尿;胃底部黏膜充血出血;小腸黏膜充血,腸壁變薄,腸黏膜脫落,有的腸段發黃;淋巴結腫大,有的出血壞死;腦組織充血水腫,腦脊液增多。顯微變化主要是骨髓增殖,肝小葉壞死。
根據流行傳播特征和癥狀,可初步診斷該病,要確診該病還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在急性發熱期間檢查病原體效果最好,取發病豬耳靜脈血1滴于蓋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稀釋后蓋上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400倍鏡下可見到紅細胞被圓形蟲體包圍著,血漿中有少量圓形蟲體。油鏡(1500倍)暗視野下,可見球形、豆點形、顆粒狀的附紅細胞體,血漿中有擺動、扭轉、翻滾等運動的蟲體,有的蟲體附著在紅細胞周圍,少的3~5個,多的布滿紅細胞周圍,隨著紅細胞的活動和紅細胞表面引力改變,感染的紅細胞上下震顫和左右移動,紅細胞呈四邊形、三角形、菠蘿狀、齒輪狀、星狀、芒刺狀或不規則狀,在紅細胞內也可見到附紅細胞體,且具有較強的折光性,不同感染期紅細胞的變形數量和變形程度有明顯差異。
耳靜脈采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或姬姆薩染色,發現在紅細胞的邊緣、血漿中的蟲體被染成粉紅色或紫紅色。也可用吖啶橙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蟲體呈明亮的橘黃色,觀察更清晰。
該病發生時,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細胞壓積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豬血液正常值:紅細胞計數為5.5×109~7×109個/毫升血液,血紅蛋白9~13克/100毫升血液,紅細胞壓積30%~40%),感染附紅細胞體后紅細胞總數可減少到1.78×109個/毫升血液,血紅蛋白可降到4.3 g/100 ml血液,遠低于正常值。
毛孔滲血:尤其在耆甲部最為明顯,可見針尖樣滲血點,往往呈鐵銹色,用手或刀片或水洗均可去掉。
皮膚顏色的變化:由紅(初期)-白(中期)-黃(后期)。尿的顏色:尿色為淡黃色呈濃茶葉水樣。
癥狀: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用青鏈霉素和解熱藥后癥狀消失,一旦停藥癥狀又出現,反復反彈。其他傳染病一般無該癥狀。剖檢一般無特征性變化。
血液檢查:必須見到會動的物體才能確診。見不到會動的蟲體如見到紅細胞變形(如脫水、貧血等均可引起紅細胞的變形)等只能作為診斷的參考,不能確診。
由于該病大多為隱性感染,多為應激導致發病和死亡,故要及早確診,對已患該病但臨床癥狀不明顯、發病率低的豬場,為了防止大面積暴發,要及時選用比較有效的藥物進行預防。例如砷制劑:A:阿散酸90~180 g/t拌料,B:洛可殺生60~90 g/t拌料;四環素類藥物:如土霉素,每噸飼料加800~1 500 g,連喂7~10 d;金霉素300~400 g/t;四環素400~500 g/t;強力霉素300~400 g/t混入飼料即可。

在夏秋季必須搞好消滅蚊蠅工作,嚴格控制虱等吸血昆蟲和疥螨的孳生;要求在防疫和注射藥物時做到每頭豬一個針頭,接產時注意外科手術器械的消毒,盡量做到每接產一窩一消毒。
豬舍除了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外,還要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糞便經常清理,圈舍經常打掃,定期驅蟲(體內外寄生蟲),安定環境,減少應激及其他病的發生
在引進外地豬種時應注意檢疫,避免傳入該病。若周邊已有疫情發生,則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預防。
該病對紅細胞破壞嚴重,到發病后期很難治愈,因此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附紅細胞體能寄生于多種動物體內,但以豬的癥狀較重,并且死亡率較高,損失嚴重,又因多為隱性感染,不易引起人們重視,常導致大面積暴發。該病一般潛伏期6~10天,在各種應激因素作用下或并發其他疾病時則激發成顯性感染。目前養豬有一家一戶的散養變為集約化規模飼養,由于普遍采用密閉式管理,豬的高密度飼養為該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哺乳豬舍由于需要一定的溫度,在冬季為了保暖,門窗緊閉,造成通風不良,加之糞便清理不勤,使之成為節肢動物生存的良好環境,導致附紅細胞體在豬體的寄生。由于新購進仔豬可能為某種傳染病的病原攜帶者,如豬瘟、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對豬舍的環境造成了污染,使隱性感染附紅細胞體的豬抵抗力低下,導致混合感染,死亡慘重。
該病雖夏秋季高發,但在早春、深秋也有發生,因此防治工作不能因季節更替而放松。治療該病時飼料中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B12用量,同時采用口服和注射聯合用藥效果更佳。該病在臨床癥狀上與豬瘟、豬丹毒、豬副傷寒、豬弓形體病等有許多相似之處,且混合感染較多,診斷時應根據流行病學、病理剖檢、血液學、細菌學進行綜合診斷,注意鑒別。□
S858.28
B
1004-5090(2017)09-0044-02